Downloads
Download

NEET理念引领下学生全域工程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 (2025). 教育学刊, 3(8), 198-203. https://doi.org/10.62836/
Copyright (c) 2025 尹会永, 冯建国, 张伟杰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NEET理念引领下学生全域工程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
尹会永,冯建国*,张伟杰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摘要:高等教育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科学问题。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转型是必由之路。在介绍教育转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实际,从专业工程素养构成、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深度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全方位考核方法改革等四个方面,阐述了NEET理念引领下学生全域工程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提高本科生全域工程素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国际视野下我国工程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与思考—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访谈录[J]. 科教发展研究, 2023, 3(03): 1-17.
[2]李志峰,陈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历史变迁与当代实践逻辑[J].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04): 91-98.
[3]叶民, 邓勇新,张瑜, 等. 工程教育范式转型的中国道路:“新工科”建设探索研究与理论形成[J].科教发展研究, 2023, 3(03): 18-35.
[4]张梦可,林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转型[J].教育现代化, 2019, 6(17): 10-12.
[5]马廷奇.高等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逻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2):36-42.
[6]徐毅鹏.20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转型探微[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02):75- 78.
[7]周红坊,戴思源,朱正伟,等.“新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03): 17-23.
[8]李佳欣,周玲.从CDIO模式到NEET计划——美国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分析与经验启示[J].化工高等教育,2022, 39(06): 22-29+104.
[9]刘进,王璐瑶.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转型:源起、框架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6): 162-171.
[10]Jagadeesh B, Arlene A A, Mohan C P. Trans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ia Through Student Centric Learning Approach[J].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21, 124(1): 489-497.
[11]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 的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3): 1-8+200.
[12]付金伟,魏佳鑫,刘美,等.AIGC技术赋能工程教育转型:教学方法与学习体验革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05):51-57.
[13] 王凯峰,王磊,林佳妮,等.探索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新转型与新模式[J].科教发展研究, 2025, 5(01): 13-37.
[14] 吴婧姗,施锦诚,朱凌.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基于五份美国数据科学咨询报告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41-47.
[15] 施锦诚,孔寒冰,吴婧姗,等.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 欧洲数字化战略报告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 (01): 17-23.
[16]吴婧姗,王雨洁,吕正则,等.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 工科专业要率先学习数据科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05):31-37.
[17]吴婧姗,施锦诚,吕正则,等.再谈综合性大学的工程教育振兴(下)——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的哈佛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02): 174-181.
[18]赵康培.产教研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教育专业转型改革中的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9): 142-144.
[19]张孟芳.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困境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8.
[20]刘超.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8.
[2]李志峰,陈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历史变迁与当代实践逻辑[J].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04): 91-98.
[3]叶民, 邓勇新,张瑜, 等. 工程教育范式转型的中国道路:“新工科”建设探索研究与理论形成[J].科教发展研究, 2023, 3(03): 18-35.
[4]张梦可,林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转型[J].教育现代化, 2019, 6(17): 10-12.
[5]马廷奇.高等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逻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2):36-42.
[6]徐毅鹏.20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转型探微[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02):75- 78.
[7]周红坊,戴思源,朱正伟,等.“新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03): 17-23.
[8]李佳欣,周玲.从CDIO模式到NEET计划——美国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分析与经验启示[J].化工高等教育,2022, 39(06): 22-29+104.
[9]刘进,王璐瑶.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转型:源起、框架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6): 162-171.
[10]Jagadeesh B, Arlene A A, Mohan C P. Trans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ia Through Student Centric Learning Approach[J].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21, 124(1): 489-497.
[11]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 的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3): 1-8+200.
[12]付金伟,魏佳鑫,刘美,等.AIGC技术赋能工程教育转型:教学方法与学习体验革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05):51-57.
[13] 王凯峰,王磊,林佳妮,等.探索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新转型与新模式[J].科教发展研究, 2025, 5(01): 13-37.
[14] 吴婧姗,施锦诚,朱凌.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基于五份美国数据科学咨询报告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41-47.
[15] 施锦诚,孔寒冰,吴婧姗,等.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 欧洲数字化战略报告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 (01): 17-23.
[16]吴婧姗,王雨洁,吕正则,等.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 工科专业要率先学习数据科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05):31-37.
[17]吴婧姗,施锦诚,吕正则,等.再谈综合性大学的工程教育振兴(下)——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的哈佛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02): 174-181.
[18]赵康培.产教研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教育专业转型改革中的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9): 142-144.
[19]张孟芳.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困境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8.
[20]刘超.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