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Download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张国娟
阳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桂林
摘要:本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策略。通过分析现状与挑战,阐述构建融合模式的原则,提出创新策略并讨论实施路径,结合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的融合具有独特价值。一方面,中职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3];另一方面,县域旅游是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其发展对于带动乡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9]。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兼具舞蹈艺术素养与旅游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内容包括:系统梳理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构建融合教育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详细阐述创新策略的内涵与实施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创新点在于构建融合教育模式时充分考虑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6],并从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双重视角出发,强调模式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提供了宏观政策导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8)。基于此,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的融合是在教育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展开[10]。教育与产业融合理论强调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2] ,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多元智能理论说明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有助于提升综合素养[1],对于融合模式下的教育目标设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 国内外中职舞蹈教育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聚焦于中职舞蹈教育的内涵、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如[4]探讨了中职舞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张静(2019)研究其现状与发展策略等。
2.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注重舞蹈教育与社区文化、实践应用的结合。例如,美国部分中职学校将舞蹈教育与社区活动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3 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融合的现状分析
3.1 中职舞蹈教育发展的现状
中职舞蹈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刘晓慧[8]指出部分中职舞蹈专业课程缺乏前瞻性。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3.2 县域旅游专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1)现状分析:
县域旅游专业在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如[9]提到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开发程度不均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
(2)融合模式探讨
许多学者对县域旅游与不同专业的融合模式进行了探索。如张海霞(2019)研究县域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为与旅游专业融合提供参考。县域旅游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如李娜[5]研究中提到的部分县域旅游专业未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
3.3 和中意职义舞蹈与县域旅游专业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1) 满足县域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县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既包括旅游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表演人才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品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舞蹈表演能力可以为县域旅游景点的表演活动提供人才支持,如民俗歌舞表演、地方特色舞蹈展示等, 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2) 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县域往往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舞蹈,通过中职舞蹈与县域旅游专业的融合,可以将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通过旅游表演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促进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两专业融合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县域旅游市场上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解决了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这些人才的流入可以带动县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形成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4 两者的融合现状与挑战
虽然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融合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念制约融合进程;目前,中职舞蹈和县域旅游专业课程大多是各自开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融合课程。两专业之间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学生难以形成以乡村旅游服务为目标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另一方面,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7] 影响融合效果。两专业融合需要既懂舞蹈又懂旅游的复合型教师,但目前中职学校中这类教师数量有限。舞蹈专业教师旅游知识储备不足,旅游专业教师舞蹈教学能力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加上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中职舞蹈专业教学多注重学生在舞蹈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县域旅游专业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在实践教学方面,两者缺乏有效结合。舞蹈专业实践主要集中在模拟舞台表演,缺乏与真实乡村旅游场景的结合;旅游专业实践多是在学校安排的企业实习,与特色舞蹈表演结合较少,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乡村旅游服务中。
4 创新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4.1 构建融合教育模式的原则
构建融合教育模式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以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为根本目标。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融合模式在长期内能够不断优化与完善。此外,还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
4.2 创新策略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路径
4.2.1 课程体系构建,实现深度融合
优化课程体系
将舞蹈教育与旅游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如林琳[6]研究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时提及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产业需求。
4.2.1.1 地方文化旅游基础课程
融合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背景和内涵,为后续舞蹈创作和表演提供素材。
4.2.1.2 舞蹈与旅游表演应用课程
该课程将舞蹈技巧与旅游表演场景相结合,传授旅游表演脚本创作、舞台美术设计、游客互动技巧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乡村旅游景点和游客需求进行灵活表演。
4.2.1.3 文化创意与营销课程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将舞蹈表演作为旅游产品进行营销的能力, 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播。
4.2.2 调整课程顺序和衔接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合理安排课程顺序。例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技能后,融入地方文化旅游相关课程,让学生将舞蹈技巧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然后循序渐进地开设舞蹈与旅游表演应用课程和文化创意与营销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向职业能力转化
4.2.3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0]在研究产教融合时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4.2.3.1 情景化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创设乡村旅游景点实景教学环境,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表演训练。例如,在当地民俗文化景区设置教学点,学生在真实的民俗氛围中学习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应变能力。
4.2.3.2 项目式教学
以旅游表演项目为驱动,将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舞蹈表演技能融入项目设计中。例如,在广西以三月三壮族旅游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旅游表演项目策划和实践,从创意构思、节目编排到现场演出,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2.4 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机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和表演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
4.2.5 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教师团队
(1)内部培训与进修:中职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定期的内部培训,邀请舞蹈行业专家和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帮助舞蹈教师了解旅游行业需求,旅游教师掌握舞蹈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
(2)人才引进与融合:引进既具有舞蹈艺术背景又熟悉旅游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来校任教,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内部整合和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新引进教师与现有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融合教学的方法和路径。
4.2.6 保障机制完善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
4.3 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等相关方共同商讨,结合地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制定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内容,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需求。
(2)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旅游企业和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地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研究,为地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3)开展订单式培养:旅游企业与学校根据自身需求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考核评价等,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5 创新模式的具体实践案例分析
5.1 阳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舞蹈教育与旅游专业融合的教育实践探索
阳朔县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秀美的漓江山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浓郁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近年来,阳朔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等多元旅游方向发展[11]。然而,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阳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之一,主要培养适应本地旅游产业需求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12]。目前,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包括导游业务、旅游概论、旅行社运营、景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在师资方面,有一批具有旅游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完善、与本地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还不够、课程体系在文化传承与特色创新方面存在不足等。
在阳朔县,壮族、瑶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壮族的扁担舞、瑶族的铜鼓舞等。近年来该校通过融合创新模式,在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上将这些民族舞蹈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了地方文化研究、旅游表演实践等课程。通过对舞蹈动作、舞蹈故事、舞蹈服饰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民族文化,从而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详细讲解壮族扁担舞中扁担敲打节奏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意义。同时,学校积极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舞蹈表演。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实现了中职舞蹈与县域旅游专业的有机结合。该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懂舞蹈又熟悉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
5.2 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
(1) 实践效果: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就业对口率和就业满意度大幅提升。县域乡村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收入增长,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2) 经验总结:阳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区域资源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当地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政府各方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和项目参与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了专业技能。同时,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深入研究了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的融合模式创新问题。通过分析当前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校地合作等一系列创新策略,并结合阳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县域旅游产业与中职教育的协同发展。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创新中职舞蹈教育与县域旅游专业的融合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中职旅游与舞蹈专业的融合需求将更加迫切。在教育实践中,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旅游产业的对接,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加强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致谢
本文由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服务乡村振兴的县级职校旅游专业“双创双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3C775)资助。
参考文献
[2] 姜大源. (2014).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五). 职业技术教育, (9), 5 - 11.
[3] 姜长云. (20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与理论创新重点. 农村经济, (01), 3 - 9.
[4] 李静. (2021). 中职舞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艺术评鉴, (11), 132 - 134.
[5] 李娜. (2020). 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绿色环保建材, (05), 122 - 123.
[6] 林琳. (2020).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困境与对策. 教育与职业, (07), 23 - 29.
[7] 刘德鹏. (2020). 中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教育与职业, (19), 61 - 67.
[8] 刘晓慧. (2018). 中职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现代交际, (11), 141 - 142.
[9] 王莉. (2021).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旅游纵览(下半月), (10), 53 - 55.
[10] 吴一鸣. (2019).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旅游学刊, (S2), 52 - 55.
[11] 阳朔县人民政府.《阳朔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1.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