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学课程设计——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为例. (2025). 教育学刊, 3(5). https://doi.org/10.62836/jer.v3n5.0417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学课程设计——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为例

陈艳芹1,闵竹韵2,蒋玉波2,张云峰2*

1.盐城市明达初级中学,江苏盐城;

2.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盐城

生态文明建设既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以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核心,以落实中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为目标,选取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作为研学目的地,在梳理特色资源和明确研学主题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来确定研学目标,依据生态文明建设来设置课程内容,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来反馈研学评价。以期发挥生态文明研学实践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为中学相关学科的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素养 盐城黄海湿地 研学设计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列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命题[1]。自此,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教育部也于2022年印发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力求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层次和各领域[2]。研学旅行是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在旅途中以锻炼技能、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提高公众意识, 而研学旅行正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方式,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生态保护的行动。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是生物和地理等相关学科开展教学的应有之义[4]。因此,本研学课程围绕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立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选取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作为研学地点,旨在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态意识。

2 生态文明建设和研学旅行的关系

2.1 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了研学旅行的理论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位一体”的重要地位[5] 。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最后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6]。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人本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构建[7]。

在持续、稳定、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我国逐渐建立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其他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8]。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遴选出58个区域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了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研学目的地选择。

2.2 研学旅行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价值

古今中外教育家普遍强调教育与旅行的关系[10] ,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 杜威(John Dewey) 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研学旅行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研学旅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的欧洲当时盛行的大游学(Grand   Tour)。二战后,欧美国家开始发展营地教育,并发展成为中小学校的常规活动。2001年“研学旅行”的概念引入我国,2016 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确认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明确提出实施研学旅行。此后我国研学旅行蓬勃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线路化和活动化阶段,然后过渡到课程化和体系化阶段,再到现在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12]。,通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线路图,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将课堂“搬”大自然之中,在向参学学生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感和实践性。

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学课程设计

3.1 梳理特色资源,明确研学主题

盐城黄海湿地,是古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入海泥沙在黄海和东海波浪冲撞及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发育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辐射沙洲。地貌沉积带与生态景观格局的基本水平对应,自堤坝向大海方向可划分为芦苇茅草、盐蒿碱蓬、互花米草、苔藓藻类等4个群落类型。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具有世界级价值的、无法替代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仅属于遗产地所在国,也属于整个人类社会[13]。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黄海湿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十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填补我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以及江苏省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盐城黄海湿地,在申遗前,建立了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2015年)和盐城市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2019年)。申遗后,为做好“后申遗时代” 遗产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14,15],比如:制定出台了《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出台了《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并成为PANORAMA健康星球解决方案。因此,本研学课程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盐城黄海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珍稀动物的保护为研学主题。

3.2 围绕核心素养,确定研学目标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是实现全面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是学生通过中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6]。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研学课程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进而确定具体的研学目标与实施路径,如表1所示。

3.3 贯彻生态文明,设置课程内容

(1)研学课程线路安排

研学课程安排具体包括研学前期、研学实施、研学后期等三个阶段。研学前期包括研学目标的确定、动员大会。研学活动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盐城市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等四个站点开展,四个研学站点之间的行车路线及通勤时间,如图1所示。研学后期包括学生作品展示与研学成果总结。

图1.研学课程线路图

(2)研学课程内容设计

本研学课程涉及到的四个研学站点各具特色, 体现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宝贵价值。研学课程以珍禽、异兽、森林、地貌为主题,在每研学站点设计了两个具体内容。并进一步从核心素养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维度分解了要实现的研学目标,详情如表2所示。

3.4 遵循课标原则,反馈研学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评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是否能够实现教育目的,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判定课程设计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方式[17]。据此,研学成果评估也可为研学教学设计提供反馈和完善依据,能够进一步优化研学活动效果,为学生掌握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因此,本次研学课程成果评估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的培养成效,综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等三个角度形成最终评价,如表3所示。

4 结束语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研学课程,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解和把握,塑造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另一面方面,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本研学课程做到了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起到了鼓励学生实地调查和实践的作用,培养了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了中学生的区域实践的野外调查技能,提升了区域认知的问题解决能力。

表1.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研学课程目标和实施路径

视角

课程目标

实施路径

 

核心素养

实践力

通过湿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建立麋鹿检测系统等活动,掌握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综合思维

通过策划和开展生态教育科普活动,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

通过湿地文化传承与体验活动,深入了解盐城湿地的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对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人地协调观

通过生态保护宣传、生态教育科普等活动,增强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理解,培养人地协调观。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态保护宣传、湿地生态修复等活动,人们能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明确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生态文明与现代

文明的关系

在湿地珍禽保护区开展的活动旨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结合,寻求生态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与

时代发展的关系

通过践行生态修复、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等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

协调与共进。

表2.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研学内容和研学目标

序号

研学地点

研学内容

研学目标

 

 

1

江苏盐城

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容1:纵览湿地珍禽的美丽。学习了解保护区关于丹顶鹤的繁殖驯养工作。参观丹顶鹤

主题馆,了解湿地与物种保护相关知识。

内容2:感受养鹤烈士的伟大。参观徐秀娟故居,回顾国内首位环保战线烈士徐秀娟,铭记烈士精神,感受保护珍惜鸟类工作的伟大与艰辛。

核心素养目标:实践力;人地

协调观。

生态文明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江苏大丰

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容1:建立麋鹿监测系统。指导学生参与建立麋鹿监测系统,包括麋鹿数量、种群结构

和繁殖状况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麋鹿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2:麋鹿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学生进行麋鹿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制作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和展览等,提高公众对麋鹿保护的认识和关注度。

核心素养目标:实践力;人地

协调观。

生态文明目标: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3

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

内容1:探寻森林奥秘。沉浸式感受与树为邻,与花鸟为伴,完成森林课堂的生态之旅。

学习沿途可见森林植物和动物的奇妙知识,解答途中的一些小小关卡。

内容2:感悟林工精神。走进森林科普馆,回忆峥嵘岁月,感受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的历史变迁,感知“黄海林工”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孕育和演变。

核心素养目标:实践力;综

合思维。

生态文明目标: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4

盐城市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

内容1:湿地文化传承与体验。组织学生开展湿地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包括湿地民俗展

示、传统手工艺制作、湿地生态游览等,增进对湿地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内容2:生态教育与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如举办湿地讲座、编写教育手册、开展科普展览等,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人

地协调观。

生态文明目标: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表3. 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研学课程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角度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

合计

研学课程目标设置明确,主题鲜明

研学目标

研学课程内容与校内课程有机整合

 

 

 

课程总体设计立足于中学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和研学旅行教育有效结合

研学活动于课本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研学过程

研学活动方法适当,学生自主性强

 

 

 

研学活动类型丰富,学生积极性高

 

 

 

研学路线设置合理,学生思维拓展

 

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研学效果

锻炼学生知识分析能力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拓展延伸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食宿安排合理

 

 

 

 

 

研学旅行活动费用合理

 

 

 

 

研学服务

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合理

 

 

 

 

 

研学课程时间安排合理

 

 

 

 

 

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有趣

 

 

 

 

评分说明

每个分项满分10分,其中1-2分为不满意,3-5分为一般,6-8分为满意,9-10分为特别满意。

致谢

本文由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海岸线动态变化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No.21BGJ010)资助。

参考文献

[1] 周知民.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知[J]. 吉林环境,2013, (03): 37-40.
[2] 王敏萱, 邢祺云, 朱雪梅. 2022年地理教科研成果的图谱分析及研究展望[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07): 10-15.
[3] 丁运超. 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 中国德育, 2014, (9): 12-14.
[4] 郭从艳, 陈亚颦, 吴世嵩.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路径探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24): 8-11.
[5] 俞睿.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创新之解读[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01):9-12.
[6]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 2013, 35(1): 2-13.
[7] 万舒全.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维的逻辑指向[J]. 理论研究, 2025, (01): 7-15.
[8] 杨文明. 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高水平保护[N]. 人民日报,2025-02-24(012).
[9] 蒋亚芳, 马炜, 刘增力, 徐卫华, 唐小平. 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1-7.
[10] 张杨, 柴焰, 周洪波. 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现状、困境及策略建议[J]. 中国校外教育, 2024, (06): 59-69.
[11] 种媛, 席繁玉, 陈丽. 基于文献图谱法的研学旅行研究综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4(04): 65-74.
[12] 桑琳洁, 张萌, 张倩. 研学旅行发展历程与演进动向[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 (06): 4-10.
[13] 张鹏骞, 周彩贤, 白加德, 李晓肃, 林大影. 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关系初步思考[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 5(1):34-40.
[14] 李梅.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J]. 唯实,2020, (12): 71-73.
[15] 王华, 花德政, 田伟, 徐海燕. 地方湿地立法保护的思考:以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起草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9, 15(2): 26-28.
[16] 段玉山, 杨昕, 丁荣.地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全面发展的人[J]. 中国基础教育, 2022, (12): 30-33.
[17] 周维国, 段玉山, 郭锋涛, 袁书琪.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 地理教学, 2019, (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