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困境与途径. (2024). 教育学刊, 2(3). https://doi.org/10.62836/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困境与途径

毕廷延,高萍,孙良瑛,邹丽萍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势所趋。文章分析了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内涵,包括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全面协同等;梳理了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数字鸿沟、隐私安全、数据质量、文化转型、资源投入等;探讨了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包括健全数字化教育平台、完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加强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虚拟社区和互动平台、强化师生互动和沟通、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数字化赋能 教育 学生

1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数字技术引领着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催生出数字教育的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一项工作,是党和政府对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旨在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信息化时代,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高校开展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都迫切需要数字化赋能。“随着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及其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精细化、个性化、数字化转变”[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内涵,认真梳理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探讨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2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内涵

美国学者杜威一直强调实践和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教育技术融入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数字化赋能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对复杂的挑战,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赋能体现为提升教育效率、优化教育管理、创新教育服务、拓展教育渠道等。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和全面协同等方面。

信息化管理方面,数字化赋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高校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教育教学资源、工作进展等方面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向;智能化服务方面,数字化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智能化服务支持,如智能推荐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等,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系统自动化地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化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开放共享方面,数字化赋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高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平台分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研究成果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跨界融合方面,数字化赋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如高校通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协同方面,数字化赋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协同,高校通过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任务协同、资源整合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协同发展。

3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在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面前,也难免会遇到诸多方面的挑战,高校甚至面临着对自身属性和使命失守的危险。“大学当前存在的方向偏离、责任迷失、过度功利化和趋炎附势等庸俗化现象,以及大学未能在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方面成为社会楷模,都与之关系甚大”[3]。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但数字技术也有着自身局限性,存在一定的边界和限度”[4]。特别大数据语言模型的产生和迅猛传播,“ChatGPT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提高思政工作效率、推动思政教育个性化和智慧化,促进传统思政工作变革。然而,ChatGPT引发的创新能力弱化、信息安全和信息误导等问题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5]。英国学者Neil Selwyn一直关注数字化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及其潜在风险,他同其他国内外学者保持相近的观点,即目前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数字鸿沟、隐私安全、数据质量、文化转型和资源投入等现实困境,需要高校在推进数字化赋能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并积极解决。

数字鸿沟问题的加剧,源于师生缺乏数字技能或对数字化工具不熟悉,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造成数字化应用的不平衡和不完全。隐私安全问题,源于大量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需要高校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技术手段,保护师生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数据质量问题,源于数字化应用的效果和可信度,需要高校在数字化赋能过程中解决数据采集、清洗、分析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以确保数字化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文化转型的问题,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需要高校进行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高校力所能及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数字化赋能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和效益,避免资源投入的浪费。

4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析

探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完善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4.1 健全数字化教育平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杠杆,我会撬动起地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很重要。“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与碰撞极易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如何将短视频更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6]。高校要加强调研、合理规划,把握师生需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将思政教育资源和内容数字化整合到平台中,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界面设计应简洁清晰,功能布局合理,操作便捷流畅,符合学生习惯和期望,提升学生使用体验。数字化平台建设要引入互动社交功能,如在线讨论、互动问答、学习社区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确保平台和工具的安全可靠性。持续进行优化和更新,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应用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平台功能、内容和体验,保持平台的活力和吸引力。

4.2 完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

比尔·盖茨说,在决策时不要依靠直觉,而要依靠数据。科学合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高校要收集和整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思政活动的情况、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等,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建立适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数据指标体系,为数据驱动的决策提供依据。完善决策策略和措施,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建立持续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决策策略的执行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和改进工作策略,保持决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4.3 加强在线思想政治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要达到教育的最高目的,需要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找到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方法”[7]。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选对方法很重要。杜威在其著作《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中提出,由于学习和行动的脱离,只能造成一种受拘泥形式、任意专断和过分强调不一致的影响的训练。“高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打牢政治基础;建立优质教育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加强网络教育内容建设,提高教育内容质量和规范性;创新教学工作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8]。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在线平台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设置在线讨论区、问答平台、作业提交系统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善于挖掘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及时更新和优化在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及时跟进最新的思政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和完善教育资源和学习内容。加强对在线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教育内容的合法性和健康性,防止不良信息和有害内容的传播。

4.4 建设虚拟社区和互动平台

乔布斯认为,互联网是最强大的教育工具,能够让人们互相交流,并从中学到更多。建设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虚拟社区和互动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化赋能提供有力支持。选择合适的虚拟社区和互动平台,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学术论文、思政理论研究成果、专家讲座视频、校园活动报道、学生作品展示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发布观点、发表评论、分享经验等,设立专门的话题讨论区、专家在线答疑、学生互助平台等,为用户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定期组织线上活动,如学术讲座、网络研讨会、主题沙龙等,吸引用户参与,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高校要注意“加强学生个人信息保护,高校应当制定具体的制度规范,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权利意识”[9]。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规范的用户行为准则、内容审核制度、信息安全保障等,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平台的发展情况,调整和完善平台功能、内容和服务,以提升用户体验和社区活跃度。

4.5 强化师生互动和沟通机制

斯宾塞认为,“同我们平等来往的人,我们在社会上所遇见的人,都是很不完美的”[10]。强化师生互动和沟通能够促进学习效果、增强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高校要建立在线讨论平台,如论坛、社交媒体群组或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开放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自由地交流思想、分享见解。利用在线课堂互动功能,如实时投票、讨论板、问答环节等,促进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效果。组织线上活动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经验,丰富师生的学术生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建立在线反馈渠道,鼓励学生提供课程反馈、教学建议和意见反馈,及时收集和回应学生的反馈,有助于改进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4.6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在于注入你所拥有的知识,而在于激发你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加强数字素养教育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体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整合数字素养课程,将数字素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字技能培训。组织针对师生的数字素养培训和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或行业从业者分享数字化工具、应用技巧和最佳实践,帮助师生掌握实用的数字技能和知识。建立数字资源平台,集成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教学支持。鼓励跨学科合作,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字化能力和素养。加强实践环节,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升数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结语

数字化赋能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发展机遇和创新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新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趋势,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新的展示和体验方式,高校通过虚拟场景和沉浸式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思想理论等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在线教育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在线课程等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交流和互动,拓展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和评估方法,高校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问题,为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实现工作的精准化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借助数字化平台与海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国际化素质的提升。在未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继续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多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手段将会更深入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信息化管理方面,高校可以建设更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化的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和服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有效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所有师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平台和虚拟社区也将会在促进师生互动和沟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立一个开放、互动、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

 

致谢

本文由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3年度专项研究课题“数字化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号:WHDHSZZX2023115)资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人民日报,2023-05-30( 01).
[2] 胡华. 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实践困囿与纾解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 (04):75-82.
[3] 眭依凡. 理性捍卫大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4] 孙春伟, 张晨. 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限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5):118-123.
[5] 毛婉婧. 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应对[J]. 传播与版权,2024,(07): 95-98.
[6]郝慧鹏, 邢华超. 高校运用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7):35-37.
[7] 戚万学、杜时忠. 现代德育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34.
[8] 梁晓彤.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4,15 (07): 87-190.
[9] 于增尊,王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场景、风险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2024,(04):100-104.
[10] [英]赫·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智育、德育、体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