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英语格律诗与英语“初二现象”的应对. (2024). 教育学刊, 2(4). https://doi.org/10.62836/

英语格律诗与英语“初二现象”的应对

杨新宇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

摘要:英语“初二现象”是“心理断乳期”在英语学科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初二学段厌学和弃学同学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英语是交际工具与审美客体的集合,英语格律诗因具有在音韵、意象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多元智能要素,在激发审美兴趣的同时,可以强化学习动机,为解决英语学科“初二现象”提供帮助,因此将英语格律诗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是解决英语学科“初二现象”的有效路径。

英语格律诗 初中英语 初二现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性质描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1],通过英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1]因此英语不仅承担着培养基本学科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英语学科素养在新版《课程标准》中被视为人文素养的一个部分,称之为“核心素养”。根据《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体现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在2011版课程标准实施多年的情况下为广大英语教师所熟知,并成为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日常;而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就目前看来仍然弱于对语言和文化表层,即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重视。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原因---“上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所施行的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译专项技能训练的‘苏联模式’以及80 年代中后期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对整体师资队伍的影响,也有着诸如测试方式不够科学等现实的原因。针对这种现状,很多一线英语教师提出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尝试,其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将诗歌引入英语课堂。从知网(CNKI)已有数据来看针对英语诗歌与中学阶段英语课程中两种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由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完成的,且多集中在个案研究上,其中对于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第七单元seasons所做的个案研究为最多,如杨茜(2020)、张广林(2019)、陈娟(2018)杨玲(2016)、张晨霞(2015)、金朝华(2014)等老师;其次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中Mom Knows Best的个案研究,如陈蕾香(2019)、陆芙琼(2020)等老师;杨国燕老师(2020)的个案研究则是以Thanksgiving Delights为例开展的;还有其他老师从审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诗歌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如肖玉英、陈迪(2019)、温彩霞(2019)、左娟(2019)等。

个案研究对于问题的探讨十分必要而有意义,但是机理层面的研究更有普遍意义。点的研究会由于个体以及地域的差异被人们忽视,面上的研究会因为其普遍性和理论性而受到重视。此外上述研究对象均是教材所提供的诗歌文本,且这三首诗均是现代诗。

现代诗因为其内容上的个性化与新颖性,形式上多样、表达上的自由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但是传统的格律诗在语言学习和思维品质培养上的意义同样不应该被忽略,这在母语学习上有着成功的案例和值得学习的经验。英语格律诗之于英语学习而言同母语学习中的古体诗有着类似的作用。

英语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在我国受重视程度很高,几乎各级各类考试中都有英语。虽然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对于相当部分学生来讲,英语学习的过程却是痛苦的,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存在着令老师和家长头疼且难解的“初二现象”,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学习成绩快速分化,最后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弃学的现象。英语作为唯一非母语授课的科目,因其内生的困难,通常成为学生放弃的首选。针对这一痼疾,根据母语教学成功的经验,将与汉语格律诗形式近似的英语格律诗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不失为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意义的探索。

2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英语学习现状

初中相对于小学来说,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陡增使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小学阶段比较容易获得的学习成就感此时变得日益困难,这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14-15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心智发生急剧变化,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发展显著,内心体验开始深刻,精神层面的需求范围增大,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处理方式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多数学生的个性明显增强。换言之,这一学段的学生在学业、心理、精神诸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从而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以及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学生在会厌学,甚至弃学,从而给家长、老师、学校甚至社会带来许多麻烦。但是,这个学段在学生生涯中至关重要,应对得当,各个方面就会稳步上升,发展更加顺利;反之则会急剧下降,甚至产生各大的问题。因此选择这个学段来讨论英语学科教育上的应对措施很有必要和意义。

英语作为所有学科中唯一非母语教授的科目,在这个学段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这既有英语在我国因作为外语而缺少语境的内生性原因,也有部分因素是教师由于过分追求各种考核指标而采用不恰当的授课方式,使得英语学习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把鲜活生动的语言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一堆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单词,还有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操练语言而设置过多的虚假交际活动,凡此种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无情的测试成绩彻底扼杀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加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放弃英语就成了部分学生的最终选择。这种情况下,如何完成2022版《课程标准》所赋予英语课程的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的确成了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英语格律诗作为集语言美、思想美、艺术美之大成的文学形式,因为其内在的特质无疑会为众多英语教师突破困境提供一条可选之路。

3 英语格律诗

迄今为止,诗歌的定义不下百种,但是没有一个是被大家普遍接受。按照《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诗歌是按照诗行和音律,使用充满想象的语言表达人类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的书写方式”[3];亨利•赫齐佳说,“……[诗歌]是用和谐的声音表达出来的诗人与读者共鸣的思想,重音规律出现,诗行长度固定,每行最后一词发音相似。重音的规律叫做节奏,声音的相似性称之为尾韵。”[4]何其芳则指出,“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5] 尽管诗歌的概念表述各异,但却有一个共核,即诗歌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现人类自身普遍性体验,是韵律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这里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诗歌从形式上来讲,是有韵律的;

第二、诗歌从内容上来说关乎人类普遍性的体验,而且诗歌主要诉诸于情感,诗歌的创作和理解一般需要较为丰富的想象。

正因为如此,托马斯·怀特把诗歌看成是知识的精髓,智慧的基石,语言的精灵。诗歌既与情感和想象有关,又是语言和知识的集成。换言之,诗歌不仅关乎人文素养,同时也与语言素养本身密切相关,英语诗歌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英语诗歌无疑会成为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利器。

英语诗歌按照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体诗。格律诗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律诗或绝句,有着比较鲜明的节奏以及相对固定的声音韵律,对于格律诗中的“格律”,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在《文境秘府论》中空海把“格”看成品格、格调,“律”则指的是诗歌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就是诗歌的音律;施蛰存把“格诗”与“律诗”做了时间上的区分,“格诗”指的是古体诗,“律诗”是现代诗。本文中的格律诗就是指人们一般理解的形式---以规律性的音律作为表现形式的诗歌。

英语格律诗的格律通常是通过节奏实现的,“…来自于诗的格律和音步…音步则是由一定数量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音步的排列方式则构成英诗的格律。”[6]英语格律诗除了拥有节奏之外,还有着它自己的音乐性,它主要体现在英语的音韵上,“英诗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6] 英语格律诗的音韵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有两种:行中韵和尾韵。可见,英语格律诗既有节奏,也有韵律,因此具备音乐美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意味着英文格律诗不仅可以从语言层面感知,也可以从音乐角度审美。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以组的形式出现的能力不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这些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7]。教育工作者必须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英语格律诗本身就是多元素集合体,不仅包含语言因素,而且还有音乐元素,同时诗中的意象还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基于此,英文格律诗有着其他文体,包括自由体诗歌,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诗人利用英语节奏和韵律的组合反映了英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核与美学属性。格律诗中的节奏和韵律不同于自由体诗歌中诗人更个体化的表达方式,通常是读者更便于感知到的人类普遍认知的节奏和韵律。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利用好英文格律诗对于提升初中生对英语语言美的感知,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更为持久的兴趣,阻止或延缓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减弱,甚至弃学英语有着一定的作用。

既然选择英语诗歌作为初中英语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初二现象”的工具,那么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诗歌与以诗歌理解和欣赏为主的课程所选取的诗歌就应改区别开来,在筛选的原则上,除了要关注诗歌本身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意象之外,由于语言教学自身的要求还要注意诗歌本身的“语言的精灵”的特质。同时兼具这两个特点的诗歌首选英语格律诗。

4 英语格律诗与初中英语“初二现象”的应对策略

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版本很多,有人教版、外研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这些教材丰富了任课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为中国英语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这些教材在选材上却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教材更多地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作用,但是在体现“语言精灵”的美学价值上却稍显逊色,尤其在能够体现英语语言本质和特点的格律诗的选用上相较于母语同类教材有着明显的不足,在现有的初中英语教材中,这一块的材料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无法充分掌握和理解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和思想载体的英语的情况下,更无法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这种情况下,选择放弃“无用”且“无趣”的英语在骤然而至的学业和心理的压力之下就成了必然。

基于此,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是解决 “初二现象”的有益尝试。兴趣与热情的产生基础上是基于某种可以被感知到的来自外部的感官刺激。作为直接作用于听觉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象美结合的格律诗本质上来说是理想的兴趣激发介质。人对声音以及节奏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是生理性的,先天的。在母体中,人就习惯了母亲的呼吸与心跳,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节奏的存在,大的方面如自然界中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轮转、植物的枯荣以及生命的周期,小的方面象讲话、吃饭、甚至眨眼,节奏无所不在。失去了节奏,世界也就陷入了混乱。同样,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它独特的节奏,这种节奏在该语言的精华之所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格律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简言之,在多元智能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在感知到英语的声音美之后,才会对英语,这一相对陌生的语言产生兴趣与探知的热情,而兴趣与热情的持久延续同样也会受益于更深层的审美体验---心理学场域的成就感。

基于初中生青春期心理、生理特点,诗歌的选择上既要兼顾诗歌音律方面的特点,也要重视诗歌思想主题的意涵和诗歌的意象给学生带来的想象的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生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有限,语言上应该尽量选择生词不多,语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诗歌。比如,兰斯顿·修斯(Langston Hughes)的Dream:Hold fast to dreams/For if dreams die/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Hold fast to dreams/For when dreams go/Life is a barren field/Frozen with snow。克里斯蒂娜·罗萨蒂(Christina Rossetti)描述风的无题小诗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生的教学材料:Who has seen the wind?/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you nor I:/ But when the trees bow down their heads/ The wind is passing by. 这两首小诗语言简单,对于初中生来说容易理解;音律上来看两首小诗有较强的节奏与韵律,会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英汉两种语言的声音差异,并从中发现英语不同于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激发起英语学习的兴趣;从思想主题上来看两首小诗也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新课标中所倡导的主题相吻合。

5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英语格律诗所具有的多种美学属性,把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英语格律诗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是解决英语“初二现象”的有效路径,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持。当然本文只是从机理上简要地阐述了英语格律诗在学习兴趣提升和动机强化上存在的理论可能性,仍需实证数据来进一步佐证可能性能否成为必然性。由此可以推断,基于认知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英文格律诗或者类似的,旨在激发并提升初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的实证研究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第1页.
[2] 孙璐. 关注学生审美体验的英语文学教学及其审美教育意义——以“浸润式”英语诗歌教学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1):.67-73.
[3] 《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M]. 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1988年11月, 第1071页.
[4] Henry Huizinga, The World’s Best Short Stories[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8, p319.
[5] 何其芳. 《关于写诗和读诗》[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58年, 第27页.
[6] 罗良功. 《英诗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5页,31页.
[7]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年5月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