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4). 教育学刊, 2(4). https://doi.org/10.62836/

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卜鹏翠,郭小艳,黎晓娜

陇东学院教育与体育学院,甘肃庆阳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综合体。网络文化对拓展中小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等均有积极作用,但网络依赖、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基于此,本研究着力探讨如何联合家庭、学校、网络媒体等主要教育环境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正强化,有效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助力于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文化 中小学 德育

1 引言

2022年11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布了《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高达1.91亿,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城镇青少年儿童互联网普及率在2021年为96.7%,农村青少年儿童互联网普及率为97.3%;小学阶段,城镇儿童互联网普及率比农村高0.8个百分点,初中开始,农村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略高于城镇。可见,青少年网络行为及其相关教育研究课题势在必行。

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一定的语言、声响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传递文化、表达看法、交流情感,构建起一种独特的知识技能与文化交流模式,形成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形态与联结体系。本文认为,网络文化具有包容性、时效性、平行性、交融性等特征。

2.1 包容性

网络全球化的开放,使得来自各个国家、不同领域的信息极速地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网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广播、电视等其它媒体。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与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超越地区、民族等种种局限而被共享,前所未有地跨越了国家、经济、地域、民族的界限,开放性的网络文化资源也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网络中具有了更大的自由行性和包容性[1]。

2.2 时效性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幅度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的传播速度也使整个世界在人们眼中逐步变小,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网络信息飞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强的时效性,是人类包括电脑和网络的创造者们也不敢相信的。互联网信息不断更新,刚开始以小时、分钟的速度更新,现在甚至发展到以秒为周期更新,世界各地各类信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被人们所了解[2]。近年来上网人群逐渐扩展到各个年龄群,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上网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充分证实了网络信息普及的快捷性和时效性。

2.3 平行性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获取的门槛降低,使网络文化的交流变得人人都可参与。网络文化的即时性交流跨越了民族差异,突破了年龄界限,消除了种族与性别歧视,可以说网络信息交流是平行的、共存的、平等的,同时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参与方式。网络文化没有了现实世界由于地域、民族、性别而造成的阻隔与屏障,成为了开放型文化和能够平行参与的文化。

2.4 交融性

网络时代打破了地域、文化等界限,使不同国家、地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不同地域、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渊源不断地加入到互联网中,网络文化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不同文化支流在网络之河中相遇、碰撞、传播、交融并生成新的文化,奔流向前、生生不息。来自不同方向的多样性网络信息与文化彼此竞争、相互依存、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又高度融合的网络信息与文化体系。

3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的调查报告表明,在网民群体中,学生数量近2.23亿,网民构成依旧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网络文化具备知识更新迅速、影响范围广泛以及意识观念开放等特点,最大程度地契合了现代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娱乐等方面的心理需求[2]。中小学生毫无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接受者以及传播者。换句话讲,网络文化几乎等同于中小学生的文化。由此可知,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德育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存在积极且健康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且不利的一面。本文重点对网络文化给中小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展开探讨,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网络的虚拟性引发中小学生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网络虽然扩大了中小学生的交流范围,丰富了学生们的沟通手段,但其隐性地人机互动交流模式,阻碍了中小学生之间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造成了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疏离。此外,网上一些歪曲事实的信息传播,恶意的数据篡改,网上信息盗取、软件病毒传播、人身攻击等不道德与违法犯罪行为,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社交产生畏惧,引发多疑、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3.2 网络暴力内容引发中小学校校园安全问题

网络游戏给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犯罪等,都是网络暴力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及校园暴力事件增多与网络游戏的血腥、攻击性、暴力性内容直接相关。部分中小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受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形成偏执的人际观念和消极心理,混淆虚拟世界与社会现实,许多中小学生会完全陷入游戏角色中不能自拔,误认为通过侵害他人的利益而达成目的是合理合法的。有些中小学生甚至把游戏中的打打杀杀的角色体验和攻击性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严重危害了家庭和校园安定。

3.3 网络暴力内容引发中小学校校园安全问题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虚拟生活。网络世界的最大特点在于网民都是以虚拟形象进行信息传递和网络沟通。从而,人们在网上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虚拟人格,有人借助网络宣泄现实生活中压抑与焦虑情绪,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有人过度依赖网络而逃避现实,陷入幻想,甚至导致人格分裂。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与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使大部分自制力与分辨力差的中小学生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给中小学生造成多重压力,致使其逃避现实生活,沉迷网络世界,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创。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使中小学生不愿与同伴、家长和老师沟通,不少学生表现出焦虑、孤独、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甚至引发人格障碍和社交障碍[3]。这不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4 网络文化背景下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4.1 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以身示范

网络时代,应当加快培养一支新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的思政老师大多网络知识技能不足,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给学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需要及时收集与分析网络信息,不断拓展知识领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调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工作[4]。

中小学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持续久远的。教师要引导中小学生正视网络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有效利用网络,同时也要约束和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开展网络论坛等活动,让全体教师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5]。教师们要做好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将道德规范逐步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

4.2 宣传普及网络法律知识,以“导”知行

202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12月提升1.7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缩小0.2个百分点。据此,把网络妖魔化,实施禁止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不仅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反而激起学生的好奇与逆反心理,为德育工作设置人为障碍,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家长和教师要监督引导学生处理好网络娱乐与学习的关系,学会区别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网络信息转为主动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利用各种网络技能创新提升各科知识。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利用集会、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演出、开学与毕业典礼等,向学生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等国家颁布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使中小学生形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依法文明上网[6]。

4.3 检查优化网络环境,以“堵”为辅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信息会对中小学生造成诱惑甚至侵害,对于本身自制力差的中小学生,就要用“堵”的方式,杜绝其随意滥用网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观念[7]。师长要利用自己的威信,严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告诫学生不能主动查找和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要做到立即关闭窗口,不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放任自己观看浏览不法网页。不能在网络上谩骂、攻击别人,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学校可以让中小学生背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制定班级学生上网规则,逐步形成中小学生正确的网络人生观和世界观。

4.4 关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做到“家校合育”

通过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引导家长积极学习网络知识,促使家长深入了解网络的功能与弊端,帮助家长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构建网络道德理念,引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另外,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向家长和中小学生推荐健康、优秀的中小学生网站。同时,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应向家长推荐一些网络净化过滤软件,指导家长加强网络技术管理,严格控制一些垃圾、有害信息的传播。特别是要针对互联网上关于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滤清网络游戏、聊天室等,为中小学生提供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

4.5 滤清校园周边不良网络环境,坚持“区校共育”

中小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不利于校园的和谐安定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要求,深入开展社区与学校共建工作,要共同监管公共网吧的运营,责任落实到社区和营业主[8]。中小学校要做到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委员会、教育部门联合对校园附近的店铺、社区、出租房、交通网络等一系列容易引发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隐患进行整治,确保使校园周边200米区域内,没有音乐餐厅、娱乐会所、电子游戏设施及网吧等娱乐服务场所,社区与学校合作共育,致力于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育人环境。

致谢

本文由基金项目:甘肃省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3YB060);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家校社医联动构建未成年人校园霸凌预警与干预机制”(项目号:24JRZM001)资助。

参考文献

[1] 彭伶.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研究[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0, (06): 53-64.
[2] 卢少军, 于锦.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 理论学刊, 2008, (03): 108-112.
[3] 宋英辉, 刘铃悦.《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 39(06): 109-119.
[4] 魏婷婷. 网络视阈下增强青少年德育有效性的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14, (08).
[5] 焦安勤.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5): 47-48.
[6] 陈克英. 如何利用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J]. 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19: 66-67.
[7] 毕然. 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 延边大学, 2009.
[8] 丁艳群.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影响研究[C].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 2018: 154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