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中俄社会人口减少的背景下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2025). 教育学刊, 3(8), 145-149. https://doi.org/10.62836/

中俄社会人口减少的背景下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穆天麒1,郭雪2

1.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院,白俄罗斯明斯克;

2. 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河南洛阳

摘要:在中俄两国人口持续减少与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生源萎缩、师资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不均等多重挑战。本文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自2022年底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探讨其在中俄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潜在价值。通过梳理两国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典型AI应用案例,分析其在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以及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补偿与促进作用。研究发现,生成式AI不仅为应对生源减少带来的“教少生”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还助力高校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导向型”高教战略的转型。最终,本文指出,面对人口负增长趋势,中俄高校应积极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增强高等教育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减少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贺祖斌, 段文星. (2023). 我国出生人口变化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 44(11): 33-43.
[2] 贺祖斌, 郭彩清. 少子化趋势下2024—2050年高等教育生源供需预测与危机预警——基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 40(6): 60-68.
[3] Druzhilov S.A. (2011). “Demographic “hole” in Russia and the coming un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 Issues, 2011, No. 12.
[4] 张炜等(2024)《人口新形势下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新论.
[5] 麦可思研究院. 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R]. 北京: 麦可思研究院, 2024-01-03.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3). 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 [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巴黎:UNESCO.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 智慧教室与AI教学系统项目简介 [高校教学信息化资料].
[8] 北京理工大学(2024).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学系统建898i b设介绍 [内部发布资料].
[9]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024). 《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 2024年6月发布.
[10] Moscow City Pedagogical University (MGPU) (2023). About the use of AI in graduate qualification works . August 2023 .
[11]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2024). 基于GLM4的大模型教学助手项目介绍 [项目资料].
[12] Yandex-HSE (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practices and future”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 (HSE) March 2024 .
[13] OpenAI(2024). ChatGPT Edu 高校版发布说明. https:// openai.com/edu.
[14] 教育部. (2024).《“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汇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 2024年6月.
[15]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 2024年6月发布.
[16] Evgeny Odintsov. Russians were told how ChatGPT for universities will affect education. https://www.gazeta.ru/social/news/2024/06/07/ 23191675.
[17] Ivanov, S., & Petrov, M. (2023). The Role of Generative AI in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Russian Education & Society, 65(3), 19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