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课程思政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路径探讨. (2025). 教育学刊, 28-32. https://doi.org/10.62836/jer.v3n6.0457

课程思政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路径探讨

司马学琴,李成武*

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湖北咸宁

摘要:本研究通过系统挖掘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人文案例资源库。以医学人文案例为载体,在理论教学环节采用隐性渗透法,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显微结构解析;借助临床案例导入相关知识点,将医学病例与医德教育、医学伦理相结合,依托小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情境模拟与职业价值研讨;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公众号,拓宽医学人文思政教育学习路径;以多元要素为纬,从效果、素质、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观察,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这种全过程、多层次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能有效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协同增效, 显著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人文关怀能力。

课程思政 人文素质教育 组织胚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教育政治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要求专业课程在知识传授中厚植价值引领的根基。组织胚胎学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结构与生命发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天然蕴含敬畏生命、科学伦理、社会责任等深刻人文主题,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土壤。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多聚焦于学科知识的单向输出,人文素质教育常被简化为“附加内容”,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现象,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对“仁心仁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在此背景下,探索人文教育与组织胚胎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既是破解医学人文教育困境的突破口,也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实践创新。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在知识传承、精神涵养与实践历练中, 实现个体从内在品格到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3]。它通过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人文领域的智慧结晶、内化普世价值理念并投身现实问题探索,帮助其构建独立的思想框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觉的责任意识,从而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完成“完整的人”的成长。

2 人文素质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医学生未来肩负的职业使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则是对医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双重肯定。技术精湛是医生救治患者的基础,而医德高尚则是医生赢得患者信任和社会尊重的关键。在医学教育等领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医学生关注人的本质与价值, 培养其同理心与人文关怀能力。

3 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课程思政与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二者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重叠性。课程思政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在强调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注重价值观的塑造与道德品格的锤炼。因此,医学生在医学专业课学习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医学人文情怀,可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并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4 组织胚胎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现有的医学人文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学生虽然能够学习到一些规范条文,但难以将这些知识与实际医疗情境相联系,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人文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伴随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内容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繁复和深邃,课程内容涉及一些医学人文知识和伦理问题,给专业课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载体。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隐形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深刻,还能让抽象的人文知识富有温度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程思政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组织胚胎学授课教师从理论课、实验课全过程,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以结构联系功能、基础知识结合临床疾病、引入社会热点、科学家故事、科研进展多方面充分挖掘人文元素,以隐形融入、临床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成育人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借助微信软件平台,搭建医学人文教育的公众号,发表一些对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的见解。以多形式、多维度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横向渗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同向同行。

5.1 文

组织胚胎学授课教师应听思政教师的授课,向思政教师请教,与他们共同探讨组织胚胎学所涉及的医学人文、医学伦理问题,集思广益,深度挖掘融合每个章节内容中知识点蕴含的人文素质思政元素,进行任务安排、收集理论课及实验课案例,建立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人文案例资源库。

5.2 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内容有机融合

从理论课、实验课全过程,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思政元素。以结构联系功能、基础知识结合临床疾病、社会热点、科学家故事、科研进展多方面充分挖掘人文元素,以隐形融入、临床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成育人目标。

①隐性融入 要深度挖掘、合理融入,做到如盐化水,达到 “1 + 1 >2 ”的效果。如结缔组织章节中讲授巨噬细胞的时候,可讨论曾经的热点新闻 “开胸验肺”,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巨噬细胞形态和吞噬功能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对当事人的同理心;在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突触的教学中,通过对阿尔海默症患者的发病机制介绍,引起学生对高龄老人的关注和关爱,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敬老、爱老”的认识;在心血管系统教学中,引入修瑞娟教师的事迹,修教授提出微循环对组织的“海涛式灌注论”,对传统的“田园式灌注论”提出质疑,面对美国的重金聘请,修教授毅然回国,以此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临床案例 在讲授胚胎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入一个关于先天性疾病的病例,该疾病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通过分析这个病例,教师不仅讲解相关的胚胎学知识,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如何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医疗实践中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

③科学探索 介绍消化系统胰腺的组织结构胰岛,阐述胰岛又名“朗格汉斯岛”,胰岛是德国生理学家保罗--朗格汉斯在22岁时发现的,当时还是一个医学生,激励医学生学习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的事迹,张丽珠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北医三院成功诞生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标志着我国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学习前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

④小组讨论 一些包含医学伦理的知识点,如器官移植公平分配的正义性、捐赠者与受赠者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权益关系,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中的基因编辑的界限,捐精捐卵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冲击、捐赠行为的商业化风险等,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并撰写学习心得。在辩驳中实现对医学伦理的认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在技术精进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讨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与语言表达,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如何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清晰有力地阐述自己的立场;在辩论中保持冷静与理性,寻求共识与和解。

5.3 教育平台,拓宽医学人文思政

借助微信软件平台,搭建医学人文教育的公众号,为医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平台留言及互动交流功能,学生可以就一些医学热点事件发表看法,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公众号平台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引领、医学人文知识分享、伦理分析三个版块。医学人文精神引领版块:该版块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发布相关文章和案例,让医学生深刻理解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在他们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能够始终以人为本,关怀患者。医学人文教育公众号,独特的三版块设计,不仅为医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是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5.4 开展教学评价,观察实施效果

以多元要素为纬,从效果、素质、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观察。

①效果之镜:课堂观摩,人文之光悄然绽放 观摩课堂教学过程查看人文教育的效果,通过

教研室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听课以及课后师生交流多种方式,评估教师将医学人文教育隐形融入医学专业课的效果。

②素质之壤:学习感悟,人文之花悄然生长 通过学生的学习感受观察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后采用教师发布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自评,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相关人文知识的熏陶效果。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可以更好的检验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文素质的渗透,还能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调整学习方法,还能让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③能力之舟:实践扬帆,人文与技能并驾齐驱学校组织开展医学生心肺复苏术技能竞赛、医学科普竞赛等,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和理念,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技能,培养精湛医术,又怀揣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6 小结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本质是在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想引领、人文熏陶。利用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魅力, 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6]。在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寻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教学的方法和路径,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为当今医学教育拓展了新的思路与方向:①教学思路的创新,建立“思政+人文”协同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②构建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人文案例资源库,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以医学人文案例为载体,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③ 通过多种形式,比如隐形融入、临床案例、小组讨论等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合;④以多教学场域为空间,如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多维度拓宽组织胚胎学医学人文思政教育学习路径。本文立足课程思政内涵,从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法革新及评价体系优化四维切入,系统挖掘学科中潜藏的生命哲学、伦理思辨与职业精神资源,推动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共生,为培养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医学人才提供可操作的范式,助力医学教育实现“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致谢

本文由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组胚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XK028),湖北科技学院横向项(2024HX084,2025HX040)资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22-11-08].
[2] 马静,黄宇平,王海鹏.新时代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 16 ( 1): 159-162.
[3] 彭树涛,王露岚.我国医学人文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路径[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5, 45(1): 21-25.
[4] 王水英,姚济芬.多元融入路径在“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23, (42): 150-153.
[5] 王蕊,董晓红.过程化考试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7,(47): 14.
[6] 徐香兰.融人文素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课程思政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 2019, 33(05):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