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Download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及其转化机制研究
杜丛新1,吴家乐2, 朱婷3, 张子阳4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2.茅台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贵州仁怀;
3.汉口学院体育部,湖北武汉;
4.佛山大学体育部,广东佛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次探讨,但在实践中仍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模式。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资源浪费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首先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就,其次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层次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最后,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成果多但实践应用少的现状,探讨了成果转化面临的困境,并构建了一套以成果为基础的转化机制。研究还结合教育专家的意见、学生身心特点及非传统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 提出了适合中小学和大学的特殊体育教学模式,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教育从关注“三基”个体转向重视“人”的健康和“终生体育”培养。尽管近年来体育教育变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学体育教学仍存在过度关注动作技能、忽视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情感发展等问题。论文以“人”为核心,探讨人际联系。虽然中学英语教学意愿强烈,但效果不佳。
大学体育教学虽经多次改革,效果仍不理想。许多国外已验证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国内应用有限,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与部分课程相比差距较大。一线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不足,中小学仍以传统方式开展体育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成果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
1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
1.1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分类
体育教学模式作用多样,不同教学方式和过程产生不同结果,有的注重技术提升,有的注重情绪体验,有的注重体质改善。1989年至今的研究发现,共有4638篇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成果。从不同作用出发,将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分为三类[1]:以技能学习为主、以情感体验为主、以提高体质为主的教学模式。我国体育教学方式多样,内涵与称谓有重叠,导致理论与实务混乱,部分实施过程不明确。因此,划分时剔除了不成熟部分,着重归类较成熟模式(见表1)。
以掌握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习者对运动技能的认知,进而提升体质。“情感本位”教学法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发展。体育教学应注重体育性,单纯依靠学校体育课难以实现学生体质发展,需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积极性,开展科学课外体育训练,提升学生整体体质。新型教学方式是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形成的,为高校体育教学开辟了新道路。新课程标准要求从“ 单向”变为“多维”,让“真活动”成为“实活动”,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感受学习奥秘,实现全面发展[2]。
1.2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推广的社会调查
为实现研究目的,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对52位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访谈,涵盖大学教授、副教授和中小学教师。由于并非所有学校具备相应条件,且新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有一定要求,并非所有模式都适宜推广。通过专家访谈,汇总了适用于中小学各年级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如表2所示,小学阶段,更多关注以兴趣为主、重视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中学阶段是学习技能的最佳时期,应重视技能学习。高校除重视技能掌握外,还需重视身体素质锻炼。
1.2.1 小学阶段教学模式推广与应用
通过对专家的调查与数据统计发现,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应用呈现出以情感体验为主导的特征。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更注重情感体验与趣味性教学,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和合作游戏等,此类模式能够有效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激发其运动兴趣,同时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专家建议在小学低年级进一步推广情感导向的教学模式,逐步融入技能学习元素,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2.2 教学方法在中学阶段的推广与应用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侧重技能学习与身体素质的同步提升。调研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学阶段是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的关键期,技术科目占比达85%。互动训练与模块化教学分别应用45次和25次,体现了对逻辑思维与系统化学习的重视。初中阶段需强化技能训练的规范性,同时通过分组教学与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中阶段则可引入竞赛机制与目标导向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专家建议,中学体育课程应平衡技能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避免过度强调技术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1.2.3 在大学阶段推广和应用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以提升体质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目标。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竞赛形式、科技辅助教学与“三自主” 模式并列成为主流方法。高校体育课程需兼顾技能深化与体质提升,例如通过“课课练”模块强化体能,同时利用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持续参与热情。专家建议,高校应建立“技术-体质”双轨制教学体系,完善运动处方等个性化方案,并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落地。
表1 教学模式分类表
教学模式类型 |
教学模式 |
侧重技能学习类 |
启发式、小组教学、程序化、”三自主”、课内外一体化、多元反馈、目标教学、翻转课堂 |
侧重情感体验类 |
互动、协作、竞争、角色转换、情境、成功、游戏、合作、快乐体育、探究式、多媒体、趣味、异步、小组课 |
侧重提高身体素质类 |
运动处方、”课课练”、模块式 |
表2 教学模式分类统计表
|
侧重技能学习 |
侧重情感体验 |
侧重提高身体素质 |
都重要 |
总数 |
小学 |
7 |
18 |
12 |
15 |
52 |
13% |
35% |
22% |
30% |
100% |
|
中学 |
21 |
2 |
17 |
12 |
52 |
40% |
4% |
33% |
23% |
100% |
|
高校 |
13 |
1 |
8 |
30 |
52 |
25% |
2% |
15% |
58% |
100% |
表3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应用统计
教学模式类型 |
应用频次 |
占比 |
侧重技能学习类 |
49 |
13% |
侧重情感体验类 |
45 |
35% |
侧重身体素质类 |
33 |
22% |
小组课形式 |
35 |
9% |
游戏教学法 |
44 |
33% |
表4 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应用统计
教学模式类型 |
应用频次 |
占比 |
侧重技能学习类 |
21 |
40% |
侧重情感体验类 |
2 |
4% |
侧重身体素质类 |
17 |
33% |
互动训练 |
45 |
85% |
模块化教学 |
25 |
48% |
表5 大学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应用统计
教学模式类型 |
应用频次 |
占比 |
竞赛形式 |
44 |
58% |
科技辅助教学 |
40 |
53% |
“三自主”模式 |
40 |
53% |
目标导向教学 |
40 |
53% |
运动处方 |
33 |
44% |
小组活动 |
35 |
15% |
2. 体育教学模式成果转化的困境
2.1 缺乏足够的动力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成果向社会的转变
高校教学制度变革效果难以有效转化,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教育改革中处于滞后地位,对政策理解不足,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创造性成果转化未落实,整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部分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整合各层次,影响成果转化与推广。教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展现,但许多教师长期处于“应试”状态,忽略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对教学方法改革成效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导致实践中可实施性研究不多,国内成果不理想[3]。
2.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果向学校的转换机 制尚未健全
高校体育教学成效不断变化,完善的支持包含教育环境。新课程改革中,各要素互相影响,使教学目的和系统达到有机统一。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处于较封闭状态,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使用。普通大学体育教学虽取得成绩,但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下,许多改革成果被搁置。
高校管理机构功能不完善,国家规划和管理, 特别是配套政策体系,对发展方式转型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对教学改革与发展存在误区,高校体育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4]。
2.3 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结果进行转换缺少制约
改革进程中涉及的因素都要纳入,但多数一线教师未意识到变化后果,仅初步了解。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较少,学校教育行政机关中也无相关规章制度。新教学方式对教师无不良影响,显示教师偏爱和满意。需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强制性和服从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教学活动。为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开展,需从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改革。目前,我国“双减”教育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在于管理体制和政策存在问题,制约作用未充分体现。
2.4 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教育模式下,体育教师多采用“灌输” 和“重成绩轻过程”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高校体育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仍停留在“机械”层面,易导致职业倦怠。当前教师考核以“以分定考”为主,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能力,亟需改革中小学和高校的评估制度,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推进近十年,许多中小学仍未完全适应,教学方法的滞后影响了教师观念和行为。大学教育过于强调学习专注度,忽视好奇心培养,课堂氛围限制学生热情,与新教育理念不符。因此,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教育部门变革,营造宽松环境,为体育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3 高校体育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造性成果转化率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转换机制。这就要求建立一种高效的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教育结果转化”是一种约束方式,即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校规,不能以个人偏好、个人经历来指导学生[5]。教育结果转化的机理是多种监管方式与监管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转变为一系列完备的成果转换体系。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一种稳定和长远的运作[6]。
3.1 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成果向高校转化的动态机理
国家在体育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体育课程标准》推动了竞技体育发展,高校改革是顺应趋势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需按新标准制定体制和管理措施,保障教育成果高效转化,加强扶持和监管, 提供物资保障,赋予高校自主性,引导建立以校为本的转换机制。
学校作为特殊组织,对体育教育改革起关键作用。需制定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模式,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师生积极性。立足城市发展,制定科学计划,改进激励制度,加大教育投资,完善运动场所和器材,保障师资成长[7]。
教师是改革的内在动力,需重视改革成效,明确目标,形成主动参与动机,真正接纳新教学方式。培训是让教师直观感受变革效果的重要步骤。
3.2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作用机制是物质运作与发展过程中遵循的结构、作用和规律,要求各元素协同工作,形成合力。转换过程中,运作机理是导向,是内部功能与运作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变革的运作机制包括教学结果机制、资源机制和学校制度机制。教育改革结果与科学研究结果不同,其转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实际操作,需根据教学管理组织的运作体制来实施。
3.3 限制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果转化
为保证高校教学工作更好开展,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立法虽有界定,但未在实际转化过程中体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主要是现行法律法规未能起到约束效果。应充分关注配套法律和政策,将其纳入法律体系, 使其功能最大化,转化为更标准的层次,达到教育方法变革目的。
约束机制是在新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 通过教学监督和评估等手段,促进教师自觉遵守校规,形成有效转变途径。采用持续改进的教学方法转换体制,如教学跟踪指导制、阶段汇报检查制等,对教学工作各环节严密监督,适时评估教师工作情况,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各环节的体制和改进。为保证平稳过渡,需强化监督与约束机制。
3.4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教学过程中,应改变“重理论”“轻技能” 的教学目标理念。要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成果向校园运动的转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校管理人员应改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结果的转换是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确立教育理念和明确目标,适应新时代,进行创新和改善,提高学生质量[8]。
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标准的奖励制度, 营造良好环境,促使更多教师投身教育成果转化, 对推动高校竞技运动良性发展、体育教学模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企业激励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物质鼓励是按照法律法规,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是通过认可教师在学校中的身份与作用,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3.5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评价功能应从选拔和甄别转向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构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时,不应仅依赖分数,而应挖掘潜能、了解需求、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9]。评价手段应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合作实现。
师资评价体系变革需调整教师评价方法。现行体系存在不民主、评价尺度和方式单一等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变革传统评估体系,避免简单以既有指标衡量教师表现,或混淆新课程下的评估准则。教师评估应以发展为导向,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对学生评估时,应结合“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两种方法,重视教师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创造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对新课程的理解[10]。
4 结论与建议
首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二是一种适合各层次、各层次学校普遍采用的体育教学方式;三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效体现。其中,前面两项结果为第三项结果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前两个结论是第三个结论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模式的功效呈多样化态势,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所呈现的教学成效也会各不相同, 有些着重于学习者运动技能的提升,有些侧重于运动过程学习者情感的体验,还有些侧重于学习者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的各级体育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的、有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不确定的系统工程。选择适宜推广的,先在试点中学进行试验,再对其中较好的进行推广。
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从学生的体育需求出发;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论研究。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2] 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之研究[J]. 体育科研,1996(02): 32-38.
[3] 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04):41-48.
[4] 赵道静.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5] 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89-93+97.
[6] 张兆斌,窦晓宁.中美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86-88.
[7] 潘凌云,王健.当代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兼谈我国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不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04):53-55.
[8] Kahan David, McKenzie Thomas L. School Websites: A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Content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0, 90(1): 341-352.
[9] Moore Kelly D, Hardin Autumn,VanHoose Lisa,Huang Han-Hung. Current Wound Care Education in Entry- Level 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Curricula.[J]. Advances in skin & wound care, 2020, 33(1): 124-132.
[10] Tang SM. An impact model of intranet adoption:an explorat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J]. J System Software, 2000, 51(3): 1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