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2024). 教育学刊, 2(4). https://doi.org/10.62836/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徐应娜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天津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为此中央指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时,道路一定非常曲折,困难一定非比寻常,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神动力的赋能。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需要这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并就将这五种精神融入思政课提出了实践机制。

现代化 五种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1],即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的现代化为本质的现代化,在这其中,“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的现实存在状况不同,价值目标不同,在追求和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有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精神需要[2]。另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能力、素质、知识、品格的丰富和完善,是一个永远前进的过程。因此,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美德传承体系。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这五种精神既是中华美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因此,将这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这五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五种精神内涵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西方的现代化以资本为逻辑,虽然可以释放市场活力,提升发展效率,但是却让人异化为资本的奴隶,导致贫富差距、利己主义、生态破坏等社会危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而是要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劳动逻辑代替资本逻辑,从而规避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以劳动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动力,其中包括围绕劳动所产生的五种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围绕劳动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引领什么样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五种精神反映着新时代人民的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 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3]”。这五种精神贯穿于整个劳动过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既互相贯通又优势互补;这五种精神历久弥新,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在新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2.1 劳动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动力

西方没有哪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时拥有和我国一样规模的人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拥有14亿多劳动人民的中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与西方将人抛离的现代化进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将巨大的人口规模视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高度契合[3]。人口规模的比较劣势可以转化成劳动优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持有的正确劳动理念、积极劳动态度形成劳动精神。“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带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解决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短缺的困难,根据地群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中国式现代化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财富的积累,不能走西方国家掠夺世界资源和资本的老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和智能劳动叠加构成新劳动形态,虽然劳动观念和劳动结构不断拓展和深化,劳动的目的不再仅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美好生活和社会进步,所以劳动精神不能丢。广大劳动者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劳动精神是广大劳动者的伟大品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动力。

2.2 奋斗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意志动力

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只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没有做到整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发展成果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也意味着发展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只有依靠奋斗精神才能战胜劳动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奋斗精神。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事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每前进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力量,凝聚着奋斗的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是另一条长征路,在这条路上一定有惊涛骇浪、乱云飞渡。当年长征的胜利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的极限,如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同样需要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劳动中的奋斗是艰辛的、是长期的,更是曲折的,只有在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共同富裕才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才能够实现。

2.3 奉献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动力

西方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利益和效率所主宰,利己主义思想泛滥导致缺少奉献精神,发展到现在显示出先天缺陷和动力不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这需要与奉献精神紧密相连的崇高的道德力量。劳动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奉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奉献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代先贤用生命诠释着奉献。奉献精神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马克思指出人类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动了社会对利益追求的同时,必须对社会效益和精神价值高度重视,强化集体主义观念,以此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奉献精神是当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存在暂时的局部分离情况下的高尚选择。

2.4 创造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动力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它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的思维特质和文化禀赋。创造意味着对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的探索与建构,也意味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建设。创造是劳动的升级版。实际上,人类自从钻木取火,就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创造。“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创造精神。顺应历史潮流,代表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创造性。如今,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开辟了一条新赛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发扬创造精神。作为人类进步和现代化的标志,创造是创新达到一定程度而发生的质变,是社会持续进步的思维动力,也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

2.5 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动力

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对自然无穷无尽的索取,所以才有英国的雾都、美国的黑风暴、日本的汞中毒。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勤俭节约意味着对劳动成果的珍惜。“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勤俭节约精神。汉文帝罢休露台,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节俭于身,开创贞观之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勤俭节约,才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都将勤俭节约作为好家风传承给下一辈。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之前丰富很多,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因为人类的消费应低于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人与自然不和谐造成的浪费会增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是有限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拒绝奢侈浪费就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的发展也是为了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减少浪费。践行勤俭节约,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和文明生活方式,是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是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

3.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将五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的精髓,是将这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屈原、杜甫、苏轼、顾炎武等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歌颂了中华儿女为国奉献的情怀,反映了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且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保持到15世纪[4]。

3.2 以人文精神为媒介将五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以德为本的人生观,以和为本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五种精神内嵌于中华人文精神之中,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3.3 以优良家风为媒介将五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5]。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6]。”家庭建设是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家而天下定矣”,强调的是良好的家风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尊老爱幼亲大,父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这些家庭美德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家庭里的立德树人工作。[7]家庭教育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家风建设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因此将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优良家风的教育与影响。

3.4 以网络为媒介将五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将五种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必须借助网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实行分众化、精准化的网络传播。以分众思维打造立体式媒体集群。“人人麦克风”引发了社群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多主体、立体式媒体集群的建立可以适应媒体用户分众化的现实情况,而且通过精准匹配内容,为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添砖加瓦”。

4 结论

当代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现代化的创造者、推动者和受益者的劳动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发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就可以准确把握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五种精神通过对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可塑性的人的要素施加影响,促进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这五种精神形成勤于劳动、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积极创造、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从发展基础、意志、道德、思维、生态层面,发挥着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和精神约束力的作用,成为助推以劳动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实现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立足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角度,充分认识五种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青年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 并产生认同感,将思想引力转化为行动伟力,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高校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致谢

本文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把握[EB/OL]. https://www.tibet.cn/cn/Instant/culture/202311/t20231115_7522883.html. 2023-11-15.
[2] 詹可艳, 姬迎喜. 论“五种精神”的逻辑[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3).
[3] 蒋晓俊, 徐霜.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文化张力与文化进路[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0)
[4] 李约瑟. 中华科学文明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3.
[5]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
[6] 陈力丹. 精神交往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5.
[7] 杨昊杰, 张志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协同的实践进路[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