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Download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
陆娟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公共教育部,海南海口
摘要: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尤需平衡西方与中国文化的呈现。当前,西方文化主导地位易致中国文化失语,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德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不仅鉴赏西方文明,更深刻理解并弘扬中华文化精髓。通过对比学习,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解决价值冲突,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塑造完整人格,奠定坚实的爱国根基。最终目标是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爱国情怀的公民,为社会进步与世界和谐贡献力量。本文首先概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涵,然后指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文化融入的重要性,最后就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它根植于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认同,涵盖历史、文化、道德与价值观等多维度。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其价值观塑造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程。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特别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的核心,旨在通过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对青年成长的负责,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深远考量,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
2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概述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由中宣部权威发布,明确将大学生视为爱国教育的核心对象之一,学校作为关键阵地,需将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融入教育体系,自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各阶段,尤其需激活课堂教学的主引擎作用[1]。与此呼应,《英语课程标准》及《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均强调,英语教育不仅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还应寓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于教学实践之中,促使学生品德与智慧并行发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扮演着文化桥梁的角色,不仅要传授语言技能,更要引领学生跨越文化界限,深入探索中英国家文化的精髓。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洞察与包容接纳,以及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中外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珍视感,深化对国家、民族及全球社会的多元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心灵深处根植起爱国主义情怀,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3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3.1 文化冲击与思想迷茫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部分学生爱国热情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标准趋于实用化,对国家未来信心不足。这要求大学英语课堂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3.2 中国文化边缘化现象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英美文化,导致中国文化被边缘化。学生过度崇拜西方文化,忽视甚至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感淡薄。因此,迫切需要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平衡中西文化输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3 教育目的偏离
部分英语教师及学生忽视了英语学习的初衷——即利用英语作为工具,宣传中国思想,维护国家利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2]。课堂上缺乏对中西文化对比分析及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重构英语学习目的,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3.4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文化自信尤为重要。然而,当前部分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容易陷入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的误区,缺乏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自信。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更是对其文化自信的培育。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引导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学会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自信地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国家接班人[3]。
4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建议
4.1 教学目标中要有爱国主义教育要求
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爱因斯坦曾强调,教育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而应追求人的和谐发展。这为教师指明了方向:需找到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目标之中。英语教师应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出发,坚持育人为先的教学理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以思想理论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并引导他们从爱身边的人做起,逐步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英语教师还需意识到,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学习方向[4]。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英语不仅是国际通用语言,更是了解世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桥梁,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英语,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不仅能在英语语言技能学习中取得进步,还能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4.2 课文内容整合与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利用每篇课文的主题,特别是如“Environment Protection”这样的议题,不仅聚焦于个人环保行动,更需引导学生全面审视环境问题的历史脉络。在探讨时,避免片面对比,而是深入分析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遭遇的环境危机,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揭示其背后的发展代价。同时,引入经典案例如《寂静的春天》,通过蕾切尔·卡森的警示,让学生认识到环保意识的觉醒对全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发展与保护。在“Traveling”单元,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化身为导游,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讲述中感受祖国大地的壮丽与文化的深厚,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不忘根本,深刻理解“虽学西夷之文,亦当铭记中华之魂”的深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材料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理解。
4.3 活动设计与反馈机制
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英语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从而拓宽校园教育的维度[5]。具体来说,鼓励学生参与英语手抄报创作,让他们以手中的笔为工具,描绘出对祖国的热爱与敬仰。此外,英语朗诵比赛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学生们通过声音传递情感,歌颂祖国的辉煌成就。英语写作竞赛则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思考,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爱国教育的效果,可以设立英语角和英语协会,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从多个角度渗透爱国情感。同时,创新性地组织了英语辨论赛,围绕弘扬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议题,激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并通过团队协作进行辩论。这种活动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还在探讨中深化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无形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了确保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可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机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从而根据他们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不断优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反馈机制还提供了宝贵的评估数据,有助于了解爱国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为未来的活动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样,就能够通过多元化的英语实践活动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4 在口语演示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口语演示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环节,通过分组合作、主题选定与资料搜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引导他们围绕一个宏观主题,如“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自主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以“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为例,学生在选定这一主题后,会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教师可以适时介入,与学生共同探讨茶文化的精髓,如《茶经》中的种植、采摘、饮用之道,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追求。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口语展示环节,学生将研究成果以PPT形式呈现,用英语流畅地讲述出来。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增强了文化自信。展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点评,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误解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能在口语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
4.5 通过线上影视纪录片赏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影视纪录片赏析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挑选的影视作品和宣传纪录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在影视纪录片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友好相处等原则。教育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内涵赢得他人的尊重,时刻铭记自己代表的中国形象,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魅力。通过观看影视纪录片,还可以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贫弱不能强国”的历史教训。同时,他们也能更加明白“没有国哪有家”,“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主权独立,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尊严。利用影视纪录片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并为维护国家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英语文化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铭记其肩负的德育重任,采用多元策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7]。这种自豪感是驱动学生致力于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欣赏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在多元价值观中寻求平衡,既不盲目追随,也不自我封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融入教学日常,通过点滴积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民族情怀、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坚守民族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强大的爱国主义教育铸就的民族精神与必胜信念,将是他们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致谢
本文由基金课题:本研究是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教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4-223)资助。
参考文献
[2] 赵博.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中国精神培育[J].理论观察, 2023(8):58-64.
[3] 卢巧苹. 高职英语教学践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研究[J]. 科学咨询, 2021, 000(012):132-133.
[4] 王永超.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J].船舶职业教育, 2022, 10(2):64-66.
[5] 陆双凤.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J]. 校园英语, 2022, (39): 94-96.
[6] 朱晓婕. 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翻译题型的角度[J]. 校园英语, 2022, (41): 104.
[7] 王康妮, 曾美婷.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 海外英语, 2018, (03):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