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Download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基于心理语言学视角
宣麒麟1,2
1.共青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九江;
2.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学院, 马来西亚槟城
摘要: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交流能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方面效果有限。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与心理过程关系的科学,为理解和改进语言学习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语言学理论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概述了心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模型,接着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挑战。最后阐释了基于心理语言学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准确性以及词汇选取的丰富度,从而助于学生缓解语言焦虑,提升自信心。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口语能力成为学生在学术交流、职业发展和国际交往中的关键技能。然而,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机械记忆,忽视了语言实际应用的情境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流利度不足、表达不自然等问题[1]。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这为二语习得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研究语言产生、理解和学习的认知过程,心理语言学揭示了记忆、注意力、语言焦虑等影响语言学习的多种心理因素[2]。而这些因素正是影响二语习得中的关键因素,同时理解这些过程将不仅有助于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将心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学习障碍,同时也能提升语言流利度和准确性。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①探讨心理语言学理论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②评估这些应用对学生口语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
研究问题:
①心理语言学理论如何应用于高校英语口语教学?
②这些应用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升有何具体效果?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评估其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研究目的与问题;第二部分,综述心理语言学理论;第三部,分析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第四部分,探讨心理语言学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第五部分,评估教学效果;最后为结语,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2 心理语言学理论综述
2.1 心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语言的产生、理解、习得及语言使用中的心理机制[3]。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行为背后的认知过程。
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语言成分的心理处理,以及这些成分如何在大脑中编码、存储、提取和使用[4]。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心理解释,心理语言学为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2 二语习得中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是研究个体如何在母语之外习得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涉及的认知机制,如记忆、注意力、语言加工等。记忆是语言习得的核心[5],学习者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将新词汇和语法规则存入大脑的长期记忆中。同时,注意力在语言学习中起着筛选信息、避免干扰的作用。语言加工则是指大脑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语言信息,从而实现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二语学习的效果。
2.3 相关理论模型
图1. 输入假设理论框架
在心理语言学领域,许多理论模型为二语习得提供了框架。Stephen Krashen[6](1982)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提出(图1所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可理解输入,即学习者能够理解但尚未掌握的语言材料,使用i+1原则(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是高于现有水平的资料输入),通过情感过滤器调节语言输入的多少(积极的情感促进语言输入,消极情感阻碍语言的输入),经由语言习得机制获取语言知识,进而输出所学语言知识。在此习得过程中,该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质量,而非数量,是语言学习的关键。
此外,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模型综合考虑了社会、认知和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Michael Long提出了语言习得的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7](图2所示),他认为互动式的语言输入有益于语言习得的发生,它针对学习者感到困难的语言形式,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互动假说理论强调,双向交流较之于单向输入更为重要。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调整、意义协商,即真实的、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Richard Schmidt阐释了注意假说(图3所示)[8],分析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影响学习者注意的六大要素:输入的频率、输入感官的凸显、讲授、任务需求、学习者的期待和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能力。
图2. 互动假说理论框架
图3. 二语习得中的注意机制
以上这些理论模型为心理语言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3.1 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口语能力是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无论是在学术交流还是职业发展中,流利的口语表达都是必要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责任。然而,尽管学生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依然普遍存着口语表达困难的现象。尤其是在非英语母语国家,学生往往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口语实践机会有限,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产生了不自信、语言不流畅的现象[9]。因此,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3.2 英语口语教学的常见方法
当前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10]。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用目标语言,旨在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角色扮演则通过模拟各种交流情境,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受到学生参与度不高、真实交流机会有限等问题的制约,影响了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3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量评价主要通过测试英语成绩、口语流利度评分等量化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进步程度。定性评价则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语言运用能力。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优劣,结合使用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评价过程复杂且受主观性的制约。
4 心理语言学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1 语音识别与语言输出
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语音识别系统,教师可以实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帮助学生改进语音质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识别和语言输出呈现双向互动的关系[11]。语言识别(输入)为语言输出(产出)提供基础,反过来,通过输出(如口语练习)又能强化输入(图4所示)。此类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还可以通过语音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图4. 语音识别与语言输出图
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如下数据(如表1所示):
研究表明,使用语音识别系统的学生在语音准确性方面表现出显著提升。同时,语音识别技术还能够自动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口语表现,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数据支持。
表1. 语音识别与语言输出记录表
研究表明,使用语音识别系统的学生在语音准确性方面表现出显著提升。同时,语音识别技术还能够自动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口语表现,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数据支持。
4.2 语言产出的认知过程
语言产出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语言规划、词汇提取、语法构建和反馈与修正(图5所示)。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首先需要对信息进行规划,然后从记忆中提取适当的词汇,并根据语法规则组织语言,通过教师反馈与自我修正,从而提高口语流利度与准确性。
图5. 用语言产出认知过程图
在访谈中,询问受邀者“您今天过得怎么样呢?”,其语言产生的认知过程如下:
【语言规划阶段】:受邀者听到这样的问题后,大脑快速规划如何组织回答,如描述一天的主要事件、感受等。
【词汇提取阶段】:大脑会从词汇库中快速检索与话题相关的词汇,选择最合适的词来表达想法。在描述今天感受时,可能提取到词汇如“happy”(开心)、“anxiety”(焦虑)、 “sad”(悲伤)等。
【语法构建阶段】:大脑将提取到的词汇按照正确的语法规则进行结构化,形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如:通过主语、系动词和形容词的结构而构建出来,“I am happy today.”;或者主语、谓语动词和副词的结构 “My heart aches with sorrow, and tears stream down face.”来表达难过的心情。
【语言输出阶段】:通过规划、词汇提取和语法构建后,被采访者调动口腔、牙齿与声带等发音器官以口语的形式将语言表达出来,如,“I am happy today.”;“My heart aches with sorrow, and tears stream down face.”。
【反馈与修正阶段】:在语言输出后,受邀者接收到外界的反馈(如同学或老师的反应)或自我监控反馈(自己意识到错误)。通过这些反馈,受邀者可以修正错误或优化表达。比如,当对方无法理解时,学习者可能会调整措辞或重新构建句子来表达相同的含义,“I feel so sad and sorrow.”。
以上认知过程的效率直接影响口语流利度和表达准确性。通过理解这些过程,教师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增加快速反应练习与词汇提取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
4.3 提高口语流利度的方法
基于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提高口语流利度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强语音练习频率、提供即时反馈和鼓励自我纠正等措施来实现。通过增加学生的口语练习机会,鼓励其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目标语言,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得到显著提高。此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克服语言焦虑,进一步提升语言流利度。
5 心理语言学在高校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评估
5.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设计,以评估心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口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实验班采用基于心理语言学的教学策略,而对照班则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样本选择涵盖大一年级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教学内容统一设计,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通过测试成绩、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测试成绩用于量化学生的口语能力,问卷调查则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访谈提供深入的定性分析。
① 测试成绩量化学生口语能力
通过标准化口语测试对比两组学生的口语成绩,可以量化教学方法对学生口语能力提升的影响。内容如下(表2所示):
表2. 测试成绩量化学生口语能力表
表2中的信息反映了学生在测试前的教学口语水平,以及发现测试后,学生通过心理语言学方法的教学后口语水平能力得到提升,而成绩提升的差异量化,具体从口语流利度、发音、词汇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方便更加清楚观察数据变化,将绘制以下柱状图分析(图6所示):
图6. 口语成绩前测后测柱状图
图6从柱状图直观地显示出每个学生在测试前与测试后的成绩对比,其中可以分别清晰地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中的最高成绩与最低成绩,同时也比较了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测试前与测试后的学生的进步表现。
为了更好地预测学生口语发展的趋势,将绘制以下趋势图(图7所示)分析:
图7. 口语成绩前测后测趋势图
图7从趋势图中整体发现所有学生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口语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反映出心理语言学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其中对照班的成绩提升较为平稳,而实验班的成绩提升幅度更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后期都沿着提高的趋势不断发展。
② 问卷调查反馈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参与度、难度等主观感受的反馈。表格内容如下(表3所示):
表3. 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方法表(说明:数值1-5,1为最低,5为最高)
表3通过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从教师满意度、课堂参与度、教学难度感、最喜欢的教学环节以及建议改进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采用心理语言学教学方法的实验班明显比传统教学法下的对照组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实践性强,提升更高。
③ 访谈法定性分析教学效果
通过对部分学生和教师的深度访谈,获取定性数据,深入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表格内容如下(表4所示):
表4. 访谈法定性分析教学效果表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口语流利度、准确性、词汇丰富度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进步,而对照班的进步相对较小。结果表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5.3 结果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口语流利度和语音准确性上,尤其在复杂语言结构的使用和语言表达的自然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班。此外,实验班学生在语言焦虑水平上也有所下降,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这表明,基于心理语言学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口语能力提升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然而,研究也发现,部分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新的教学方法适应较慢,这表明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语言学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出、认知过程和口语流利度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新方法的适应问题。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整合心理语言学理论,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英语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2] Aya HAYASAKI, Stephen RYAN. A Different Kind of Tension: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From a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2, 45(1): 17-31150.
[3] 桂诗春.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 理解与产生[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4] 杨玉芳. 语言表达的心理机制——《语言产生:心理语言学的视角》书评[J]. 中国语音学报, 2020, 000(001): 139-140.
[5] 魏行, 李萍.《二语加工和学习中的预测效应》评介[J].现代外语, 2022, 45(6): 5.
[6]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Pergamon Press, 1981.
[7] Long, M.H.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H. Winiz.(ed.).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New York: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81. Vol. 379.
[8] Schmidt, 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1(2): 129-158.
[9] 罗晨洁.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转变——评《新时期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33): F0002.
[10] 罗永勤.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D]. 西南大学, 2006.
[11] 徐友聚, 朱福国.语音识别模型的输出后处理方法, 语音识别方法及装置: CN202310635853.1[P]. CN116597820A[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