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Download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策略
董月英
青岛市崂山区姜哥庄小学,山东青岛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项目式教学模式凭借其注重学生主体性、关注实践应用等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阐述项目式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点,探讨项目式教学的意义,设计项目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推动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围绕具体而全面的单元实践项目展开的整体性教学实践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公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1]。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实际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多地关注知识传授,将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等概念性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深度融合。这种“灌输式”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偏重知识掌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评价多集中于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品德、价值观等的评价。这种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3 项目式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实施真实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教学策略[3]。它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中,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
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协作交流等能力。
(二)关注实践应用
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活动均围绕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展开,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中,将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促进知识迁移
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综合性、开放性的项目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过程评价
项目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不仅关注最终学习成果,还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表现、反思总结等过程性指标,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项目式教学凭借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实施特点,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启示。
4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的德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项目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项目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可以深入参与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处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果,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4]。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项目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品德、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练习、成果展示等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品行和社交能力。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于推动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项目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问题驱动,引导深度思考
教师应围绕项目主题,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概念。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主动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评估。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引导,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例如,《安全记心上》项目式教学课堂讲解,它关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他们纷纷列举出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安全隐患,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交通安全”这一子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展示几个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并让学生分析事故的原因和后果。学生通过讨论,逐渐认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分心驾驶等行为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交通事故的目击者,你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交通安全知识,教师组织一次模拟交通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行人、驾驶员、交警等,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通场景,学习如何正确过马路、如何遵守交通信号等。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交通事故,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除了交通安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在食品安全方面,让学生调查了学校周边小摊贩的卫生状况,并让他们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食品。在网络安全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网络诈骗的危害性,并教他们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应对日常交通、食品和网络安全隐患,还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各种实际问题,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注重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活动最终达到了安全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双重目标,为学生今后的独立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情境可以是模拟法庭,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法律程序和正义的重要性;也可以是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公民责任和社会公德。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充分激发,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学习者[5]。在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例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项目式教学课堂讲解,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作为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广泛讨论,但他们的回答大多比较笼统。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模拟一次“社区公民大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居民、社区管理者、警察等。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讨论并解决一个社区问题:社区公园的环境卫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公民,他们有哪些权利可以提出改善建议?同时,他们又有哪些义务需要履行,以维护社区的环境卫生?学生立刻被这个情境吸引,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和准备。在模拟公民大会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有的学生建议增加垃圾桶的数量,方便居民投放垃圾;有的学生则提出组织志愿者定期清扫公园,以维护环境卫生。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作为公民,他们有义务遵守公共卫生规定,不乱扔垃圾,保护社区环境。在模拟公民大会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入地理解了公民的责任和担当,也体验到了作为公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乐趣和成就感[6]。此外,教师还结合这个情境,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环境保护法、公共卫生条例等,让学生明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和规范。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者。
(三)整合内容,明确目标导向
教师在设计项目时,需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明确每个项目应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通过整合相关主题和内容,构建一个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项目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路径。同时,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项目式教学的灵魂。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定清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目标不仅要涵盖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应注重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的培养。通过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聚焦项目主题,明确学习方向,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例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项目式教学课堂讲解,教师深入剖析了教材内容,明确了本项目应涵盖的知识点:如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设定技能点目标,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实例来阐述法律观点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并认识到法律是保护个人权益的重要工具。基于这些分析,教师构建一个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项目框架。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法律知识的初步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以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探讨。在每个阶段,教师都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例如,教师讲述一个关于交通规则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交通规则是法律的一部分,它保护了行人和驾驶员的安全。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析阶段,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学校周边或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资料收集,发现了许多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用法律知识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有一个小组调查了学校周边小卖部的食品安全问题,他们发现有些食品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签,于是他们向店主提出了建议,并提醒同学们注意食品安全。最后,教师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调查中的发现和感受,意识到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深入了解了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法律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养,也为他们日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6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主动探索者,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力量,体验法治的价值,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7]。同时,项目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敏锐的学生观察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 吴丽娇.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 情感读本, 2024(33): 72-74.
[3] 肖丽婷.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9): 94-96.
[4] 胡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应用分析[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24): 140-142.
[5] 杭鹏.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以“弘扬优秀家风”一课为例[J]. 教育界, 2024(11): 125-127.
[6] 洪淑芬. 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 考试周刊, 2024(7): 116-121.
[7] 肖丽婷.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9):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