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基于关联理论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C语言编程案例研究. (2025). 环球科学与工程, 2(1). https://doi.org/10.62836/gse.v2i1.99

基于关联理论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C语言编程案例研究

张文达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市,云南省,中国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型在线公开课和学习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字幕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像C语言这样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科技文本。此外,科技文本的字幕翻译既简洁又即时。这不仅与斯珀伯和威尔逊的联想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主张交流是一个 “显性推理”的过程,也符合他们的最佳联想原则,即信息的接收者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的语境。获得想要的语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它。关联理论所倡导的交际原则是本文翻译研究的基础,最佳关联原则限制了译文可以修改的程度。

科技翻译 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

1 引言

科技文本研究与字幕翻译研究已十分普遍,研究方法多样,研究主题多变且深入。

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字幕翻译主要集中于影视剧,而科技翻译则主要集中于科技文本,两者之间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实践研究也较多,主要集中在交际原则、译文的最佳关联性等方面。

遗憾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翻译的研究者并不多,但二者的结合更适合于科技文本字幕的翻译。本文将尝试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既能兼顾科技文本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字幕表达的即时性,又能基于联想理论为读者构建更好的语境感知。

2 文献综述

1975年,格赖斯在会话意义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1],指出人们在说话时一般遵循合作原则,并假定当合作原则被违背时,听话人就会推断出话语的意义。1986年,斯珀伯和威尔逊发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正式提出关联理论。随后,威尔逊的学生古特发表了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将联想理论运用到翻译中。根据该理论,人类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2]。

在交际中,人们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认知原则和交往原则。认知原则指人类认知倾向于与最大关联度相吻合。交往原则指每一句话或显性交际行为都应被假定具有最佳关联性。根据该理论,说话者应在自己的话语中提供具有最大关联度的信息,向听话者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意图;而听话者则应结合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语境信息,寻找对方话语与自己语境的最佳联系,并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意义,最终实现语境效果。并且,推理的力度越小,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

2.1 先前理论研究

2.1.1 新闻翻译的既往研究

不难看出,新闻翻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刘奇中曾对新闻翻译下过如下定义:“将甲语新闻译成乙语新闻再播送出去,信息就被传递给乙语读者,而这些读者几乎可以像甲语读者一样获得信息、指导和启发”[3]。请注意“几乎一样”。由于背景、教育、文化和认知环境的不同,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永远不会完全相同。

1986年,刘新林提出新闻翻译的四个特点[4]:①准确性。新闻内容丰富,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②. 速度。新闻需要快速翻译,否则新闻就不再新鲜。③. 多样性。新闻翻译应尽可能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④. 新词。新闻翻译中通常会引入许多新闻词汇。

2.1.2 关联理论的既往研究

1975年,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理论[1]。格赖斯原则的主要思想是,如果一种行为是交际性的,那么必须假定交际者在努力满足某些标准,格赖斯将这些标准称为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关联准则的基础上,斯珀伯和威尔逊于1979年在他们的著作《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关联理论[5]。

在发展阶段,1981年斯珀伯和威尔逊发表了《论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一文[6],指出关系理论可以适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以及合作原则下的所有准则,并将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与关系理论进行了比较。

但是关联理论并不反对格赖斯的关联理论。与格赖斯的关联理论相比,关联理论简洁明了,这也是为什么斯珀伯和威尔逊使用了“包含”而不是“取代”这个词。在这一时期,斯珀伯和威尔逊将关联理论定义为“说话者以最小的努力实现了最大的关联”[6]。

然而,关系理论并不反对格莱斯理论。与格莱斯理论相比,关系理论简洁明了,这就是为什么斯珀伯和威尔逊使用了“归并”一词而不是替代。在此期间,斯珀伯和威尔逊将关系理论定义为“说话者付出最小的努力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关系”[6]。

3 案例分析

作者根据翻译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翻译反思阶段的总结与思考,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主要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这两个层面的思考来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构建原文与译文的最佳衔接,以最大程度地顺应读者的认知语境。

3.1 词汇层面

3.1.1 常用词汇术语

对于常用词的终端化,难点在于如何识别这些术语。这些日常用语在C语言中有着其独特的内涵,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却是未知的。而且网上搜索到的主题术语词汇表一般都不全面,尤其是日常词汇的终端化经常找不到。因此作者的解决方案是在从术语宝库中提取术语时,尽量扩大提取范围,防止遗漏术语。其次,当不确定词汇是否为术语时,可以用术语在线查询,再用平行语料进行验证。

例如“scanf()函数调用中的地址可以使用p++”这个句子中,我们无法确定calling是不是一个术语,通常想到的表达是invoke或call。最后,我们通过平行语料库搜索,确定在软件编程领域中,call的标准写法是call。

3.1.2 词汇意义的派生化

在词汇层面,与联想理论最密切相关的翻译策略是词义推导。在关联理论中,要为读者建立最佳的关联语境,必须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第一步就是了解句子的真实意图。在翻译策略中,采用的是转换法。

例如,“这里的++(*p)是p指向单元的值自增,b的值等于21,p没有移动” 。

初始翻译:+ + (* p) means that the value of storage unit pointed to by p adds 1, so the value of b changes to 21, and p does not move.

修订翻译:++(*p) means that the value of storage unit pointed to by p adds 1, so the value of b changes to 21, the address of pointer p keeps unchanged.

原版与修改版的区别在于“P 没有移动”的翻译。第一个翻译采用了直白的手法,将“p 没有移动”译为“p 不动”。但通过上下文分析,p 是一个指针,p 不动的真正含义是 p 的内存地址值没有改变。但通过上下文分析,p 是一个指针,p 不动的真正含义是 p 的内存地址值没有改变。

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p不动”无法将其与p存储的地址值联系起来,因此最初的译文并没有建立起原文与目标文本的最佳接触语境。这一点在后续版本中“指针p的地址保持不变”的译文中有所体现。

3.2 句子层面

3.2.1 逻辑性强、信息密集的句子

例1:“p先与++结合,对指针后增1,p再与*结合,间接引用p指向的单元得到20,p再指向a” 。

初始翻译:P combines with + + first, and then add 1 to the pointer. And P combines with * to directed reference the unit pointed to by P to get 20, and P points to a.

修订版本:At first, P combines with ++, adding 1 to the pointer P. And then P combines with * so we can use the pointer P to obtain the value 20. Finally, P points to a.

分析:

第一个译本并没有真正抓住句子的本意,只是表面地把句子切分了一次,增加了一些相关词语,看上去好像句子的结构被改变了,如果从改善受众认知语境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改变只是起到了敷衍的作用。

这个句子并不长,但却包含了六个程序步骤和三个层次的关系,单纯的句子结构的切割和连接词的简单添加并不能解决听者的认知负担。初译本之所以没有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找到有效的语境联系,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句子的意图,而根据联想理论,这是构建连通语境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此缺乏在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之间构建良好联系的动力。不过,初译本考虑到了字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及字幕翻译中句子过长可能造成的认知障碍,也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逻辑。

在修改版中,我们首先在理解这句话意图的基础上,理清这句话的逻辑:①p 与 ++ 组合,然后指针后加 1,②p 与 * 组合,间接引用 p 指向的单元得到 20,③p然后点a,共得到3层逻辑关系。然后对每个逻辑层次进行分析,并假设可能给听话人带来的认知障碍。第一个层次中,“结合”和“增加”两个动词,“结合”用动词表示,“增加”用分词结构表示,并且,一个句子中只有两个动作,不会引起认知障碍。第二个层次“间接引用p指向的单元”,名词前有一个长的定冠词,如果译为P和*结合,间接引用P所指向的单元得到20,则句子很长,属于混合结构。因此,在理解这个句子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将“间接引用p指向的单元”译为:我们可以使用指针P来得到20的值。这里省略了“p指向的单元”,因为P本身就是一个指针,它一定会指向唯一的单元。而且加上主语之后,被动语态就变成主动语态,更加容易理解。

因此在修改版中,很好地运用了关联理论的方法,在理解原句意图的基础上,假设受众在译文中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并考虑到字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及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性。

3.2.2 带有语义重复和冗余信息

例 2:“可见,指针赋值时,必须配备相同类型的指针”。

初始翻译:When a pointer variable is assigned a value, it must be assigned the same type of pointer.

修订翻译:Pointer variables must be assigned the same type of pointer.

分析:根据关联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是使听话人用较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所需的语境,因此,应删除原文中重复或多余的信息。例中“必须赋予相同初始指针”已表明指针变量具有赋值功能,因此“指针变量赋值时”是重复信息,重译时采用省略译法删除“当指针变量被赋值时”这一短语。

4 总结

在全国各地线上公开课和学习平台迅速兴起的今天,笔者试图解决科技字幕翻译中强逻辑性和即时性的矛盾。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研究基础,以C语言字幕翻译为例,分析关联理论在字幕与科技文本结合领域的应用,以及译文的逻辑关联性和简洁性。基于以上探讨,可以发现关联理论对科技文本字幕翻译具有很大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and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Academic Press, 1975, pp. 41-58.
[2] Wilson D, Sperber D. On defining relevance[J]. Philosophical Grounds of Rationality: Intentions, Categories, Ends, 1986: 243-258.
[3] 刘奇中. 新闻翻译的定义及其功能.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 21(4), 45-50.
[4] 刘新林. 新闻翻译的特点及方法探讨. 中国翻译, 1986, 7(3), 25-28.
[5] Wilson D, Sperber D. Ordered entailments: An alternative to presuppositional theories[M]//Presupposition. Brill, 1979: 299-323.
[6] Sperber D, Wilson D. Irony and the use-mention distinction[J]. Philosophy, 1981, 3: 14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