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近义词的辨析及教学应用:以“模糊”和“含糊”为例. (2024). 环球社科评论, 1(1). https://doi.org/10.62836/ssr.v1n1.0080

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近义词的辨析及教学应用:以“模糊”和“含糊”为例

赵永尚

信阳师范大学,河南信阳

摘要:“模糊”和“含糊”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会混淆的两个词语,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含糊”和“模糊”的HSK等级都被归为了丙级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模糊”被定性为动词和形容词而“含糊”被定性为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模糊”和“含糊”是一组常见的近义词,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用。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时几乎是同时学习到“模糊”和“含糊”这两个词。当两个词的词性都为形容词时,这两个词的词义相近,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又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拟分析总结“模糊”和“含糊”在做形容词时的异同,同时分析“模糊”的词性在不同语境下的异同,并据此探讨此类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时的教学方法。

“模糊” “含糊” “近义词辨析” “汉语国际教育”

1 引言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1]中“含糊”和“模糊”的HSK等级都被归为了丙级

词,“模糊”《中文水平》[2]等级定为五级,“含糊”《中文水平》等级定为七-九级,留学生学习理解这两个词的难度较大。

在现代汉语中,“模糊”和“含糊”是一组常见的近义词,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用,容易混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模糊”和“含糊”进行了简单的释义,“模糊”作形容词时有一种含义:“不清楚,不分明。”“模糊”作动词时有一种含义:“混淆,使模糊。”对于“含糊”则是用“模糊”来解释。可见,《现代汉语词典》把这两个词视为同义词。这使留学生在学习这两个词语时容易混淆两个词的用法。本文拟分析总结“模糊”和“含糊”的异同,并据此探讨此类近义词的教学方法。

2 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的辨析

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关系。在此,我们通过A+“模糊”+O和A+“含糊”+O以及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方面来进行说明。

2.1 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的相似性

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语义上,需要根据句子的整体意义才能进行联系。

1他久久地站立在那任凭泪水模糊他的双眼。

2他久久地站立在那任凭泪水使他的双眼变得含糊

例1中的“模糊”是动词,是A模糊O,O被A模糊了,表示不清楚不清晰,例2中的“含糊”是形容词,表明视觉不清晰,不清楚。从词性上来说“模糊”和“含糊”之间并没有联系,但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都表明了视觉上不清楚,不清晰。只是“模糊”是作为动词来达到这一效果,而“含糊”则是通过形容词来达到这一效果。

2.2 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的差异性

作为动词的“模糊”与“含糊”的关系,在A+V+O这种断句方式、词性、语义感情色彩方面的都有不同的用法。

当“模糊”作为动词来使用时,我们一般使用A+“模糊”(V)+O这一形式,而“含糊”则

不能用A+“含糊”(adj)+O这一形式。例如:

3泪水模糊他的双眼。

4泪水含糊他的双眼。

在例3中“模糊”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泪水”是(A),“双眼”是(O),“模糊”是(V),是作为一个动作来进行的,表明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视线收到阻挡。在例4中“含糊”是形容词,整体意思是表明眼睛充满了泪水,视线受到了阻挡。但此句是A+“含糊”(adj)+O的形式,“含糊”放置在A和O之间则不符合语法规则,不能采用这种断句的方式。

在语义感情色彩上作为动词的“模糊”更偏向中性意义,不褒也不贬和而“含糊”则更偏向贬义色彩。例如:

5雨越下越大渐渐模糊了老师沙哑的嗓音。

6雨越下越大老师沙哑的嗓音渐渐含糊了。

在例5中“模糊了嗓音”表明老师的声音随着雨声的变大被慢慢遮挡了,在例6中“含糊”更有胡乱讲说的意味而不是听不清的意味。从语义色彩的角度出发来看,例5中的“模糊”偏向中性意义,而例6中的“含糊”贬义的意味更大一些。

作为动词的“模糊”与“含糊”的关系,在A+V+O这种断句方式、词性、语义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用法是不同的。在以下将不再讨论作为动词的“模糊”和含糊的关系,着重讨论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关系。

3 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辨析

“模糊”和“含糊”词义的异同决定了他们语法表现上的异同。以下我将阐述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总结二者的具体用法。

3.1 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相似性

“模糊”和“含糊”都可以表示“不清楚或者不清晰”,形式上都可以带具体的宾语。两词语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在空间上“模糊”和“含糊”的相似。

对于空间的界定,使用“模糊”和“含糊”所表现的意义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二者可以相互替换。

对于领土领地,国界线,边界线,使用“模

糊”时,表明两地之间的划分不明确不清楚,此时的“模糊”是“不清楚,不明确”的意思,使用“含糊”也可以用来表示“不清楚,不明确”例如:

7距离的浓缩与疆界的模糊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吸收他种文化。

8距离的浓缩与疆界的含糊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吸收他种文化。

显然对于空间上的“不清楚,不清晰”这种意义二者在使用上的是相同的,可以相互替换。

对于语言来说,与口有关时,“模糊”和“含糊”的用法是相同的,二者可以相互替换,对于我们说的话、试题答案、具体的或者不具体的概念、指令、关于文本类的事物或者现象等,“模糊”和“含糊”可以替换。例如:

9卡伦落落大方,直言快语;而艾米却是心存芥蒂,言辞含糊。将“含糊”替换成“模糊”,“言辞含糊”与“言辞模糊”都表明言语不清楚,说明二者在关于形容语言的情况下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10按我的意见,答案毫不含糊,是肯定的。

如果将“含糊“替换成“模糊”,“答案不含糊”与“答案不模糊”也都表明了答案清楚的意思,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将“答案”替换为其他的文本类物体时比如“旨意、意见、言辞、指令”等等,”“含糊”依旧可以替换成“模糊”

11我对神的旨意,颇为含糊

“我对神的旨意,颇为含糊”与“我对神的旨意,颇为模糊”同时表明了对于“旨意”的不清楚,通过例9、10、11表明了在形容关于文本类的词汇或者句子时“模糊”与“含糊”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当“含糊”与“不”连用,表示肯定与赞扬时,“模糊”与“含糊”也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12“这活干的可真不含糊

13这活干的可真不模糊

显然二者都具有夸赞的意思,在此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替换。

3.2 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差异性

(1) “模糊”、“含糊”与“不清”连用

时,“含糊不清”只适用于口语或者语言,而“模糊不清”既可以适用于物体的形态等,也可以适用于语言的不清楚。当这种用法出现时如果形容的是物体则只能用“模糊”而不能用“含糊”。例如:

14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15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已经变得含糊不清了。

如果将“模糊”替换成“含糊”与后面的“不清”进行搭配将会是“模糊不清”变为“含糊不清”,虽然“含糊不清”也表示不清楚不清晰,但是对于形容物体尤其是实物我们往往使用“模糊不清”更为合适。

(2) 作为形容词的“模糊”和“含糊”的色彩意义,也有不同的用法。“模糊”在形容结果、语言时,是一个中性词,而“含糊”则具有贬义的色彩意义,如果将“模糊”替换成“含糊”,“模糊的结果”没有表明“结果”的好坏,而“含糊的结果”显然是说明“结果”是不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16尤其是对CPA审核评价内控自评报告的责任界定,存在相当的模糊。

17尤其是对CPA审核评价内控自评报告的责任界定,存在相当的含糊。

例16中的“模糊”是对前面“界定”的说明,表示界定的不清楚不清晰,而例17中的“含糊”也是对前面“界定”的说明,表示界定的不清楚不清晰,但使用“含糊”表现出界定很随意,不认真。而使用“模糊”则是单纯的说明界定不清楚,没有批评的意味。

(3) 当“模糊”与“含糊”前、后接的是除了与“口”有关的人的身体组织时则只能用“模糊”。例如:

18那魏乙一边磕头一边求饶,那前额磕在地上铮铮有声,一会前额便已经是血肉模糊

19风沙太大,他的眼睛逐渐模糊了起来。

20距离太远了,他只能听见模糊的音乐声。

例18中“血肉模糊”是表示血和肉混合在一起不能分明,若要替换成“血肉含糊”显然是不可行的。例19中“眼睛模糊”是表示眼睛不清楚,但是如果替换成“眼睛含糊”是不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的。例20中“模糊的音乐声”表示听到的音乐不清楚不清晰,如果替换成“含糊

的音乐声”如果是人声可以,但如果不是人声说音乐含糊是不合适的。这说明在一些有关身体组织除了关于“口”的固定的词语中,“模糊”与“含糊”用法是不同的二者是不能相互替换的。

(4) 在具体的句子中,不仅要看“模糊”和“含糊”所在的句子,也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看两者是否可以替换。例如

21像黄昏时的星星显现一样,起初模糊,后来明晰——这位英雄的像终于站在了雕塑家面前。

若只看前半段“模糊”是完全可以被“含糊”所替用的,但是后半段中表明了具体的对象是“英雄”是一个“人”,便不能进行替用。但如果后半段表明的具体对象是语言,两词便可以替换。例如:

22像黄昏时的星星显现一样,起初含糊,后来明晰——她的发言最后赢得了全场听众的认可。

例22中的“含糊”便可以替换成“模糊”,表示发言从不清楚到清楚。

由此可见词语的替换,要注重与语境的结合。

“模糊”的语义表现为侧重表达的对象的不确定性,侧重于不分明、不清楚;多形容具体事物的外部形状,例如:字迹、碑面、肢体、图像、抽象事物、人的感觉、印象、记忆、思想、认识等,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含糊”的语义多表现为概念上的描述,侧重于不明确、不肯定,多用于文章、语言、态度等,常用于口语。

4 面向留学生的“模糊”和“含糊”辨析的教学建议

近义词辨析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近义词无论是在词汇上还是语法上都是不容易进行区别的,这就给学习汉语的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大量地进行直接的近义词的辨析,但在面对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对汉语学习有更高要求的中高级学习者时,我们应当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其中的异同,从而更好的掌握汉语。刘缙(1997)认为[3],扩大近义词教学的范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是汉语非母语的学生掌握汉语的需要。

留学生学习近义词时常常感到困难,大致有有三种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相同语素的干扰。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分清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第

三个原因与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有关。

第一个原因:相同语素的干扰。“模糊”和“含糊”都含有语素“糊”,在形态上看起来比较相似。正是这个“糊”字会使留学生感到“模糊”和“含糊”二者在使用上是相同的,导致他们在学习时产生一系列的麻烦和错误。

第二个原因:没有分清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上文分析的,“模糊”和“含糊”无论是释义还是用法都非常相近,有着很大的重叠,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也干脆出现了用“模糊”来解释“含糊”以“含糊”解释“模糊”的现象。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等工具书中甚至没有收录“模糊”和“含糊”这两个词语。这些都给留学生辨析“模糊”和“含糊”带来的很大的困扰。这会使留学生觉得两个词语之间的没有差别,让他们在使用时产生错误。

第三个原因: 与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有关。“模糊”和“含糊”都是多义词,不仅仅是释义多,所表现出来的词性也多。有的义项相近,有的义项区别很大,在使用时往往还能相互替换,这也给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面向留学生的近义词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近义词的词义十分相近,难以辨析。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这是一大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汉语实际的水平和能力,从简单到困难,从浅层次到深层次,逐步推近教学目标。要重视基础教材,重点围绕着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对近义词进行解释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应当减少对术语的引用,以免造成学生对近义词理解的混乱,应当多运用一些例子,通过对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更加容易、更加系统、更全面的来理解近义词。

二是要对近义词的不同语素进行具体分析。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近义词相同语素部分的发现能力,在汉语近义词中,汉语复合词占到了很大比例,它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语素,如果其中一个语素相同,即为语素相同的近义词。对于这一类近义词,要抓住相异的语素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模糊”和“含糊”这两个词语相同的语素是“糊”我们就要抓住相异的语素“模”和

“含”来进行对比分析。

三是要注重进行情景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上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可以将互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到词语搭配的不同之处。正如雍文婧(2022)指出[4]:以范例式引导教学代替专业术语释义,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本文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工具书,梳理了近义词“模糊”和“含糊”的释义和用法,

指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以替用的,至于可以替换的个别情形,二者所表现出来的含义也有细微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近义词”会给留学生学习汉语和熟练掌握汉语所带来的困扰,并且针对面向留学生的近义词教学工作给出了一些建议。鉴于学习是师生互动的习得过程,未来研究将会从留学生个人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彦伟.《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与《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词汇部分对比研究[D]. 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21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 0025-2021)[S].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刘缙. 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 语言文字应用,1997(01):20-24.
[4]雍文婧.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4):114-122.
[5]王月琴. 国际中文教学中近义词辨析考察[D]. 西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