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s
Download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量化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研究
李霖
大理大学,大理市,云南省,中国
摘要: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强调在高校教育中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量化研究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效果,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其育人效果,为优化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旨在为课程思政评价环节提供学理支撑,在思政评价设计上提供可行思路。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学、建筑、雕塑、绘画、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作为文化体系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哲学、法律、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有趣,知识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坚定的价值观、视野、启蒙、陶冶情操。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能够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1]。然而,如何科学评估这种融合的实际教学效果,仍是当前研究中面临的新课题。
1.2 研究问题与假设
1.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核心研究问题: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量化方法,哪些具体指标可以有效评估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效果?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1.2.2 研究假设
为此,本研究假设:融入传统文化的体育课程比普通体育课程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思想政治认知量表、课堂参与度评估等量化指标可以有效评估教学效果;不同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政教学中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量化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具体效果,并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
1.3.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填补传统文化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结合领域的理论空白,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实际教学提供量化工具和评价标准,帮助教育者在课程设计中更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
2 文献综述
2.1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髓,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是其精神之基与文化之魂”[2]。这一文化体系涵盖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识以及价值理想,对于培育新时代人才、树立崇高品德、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3]。深入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涵,不仅旨在彰显传统文明对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教育,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有助于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增强个体的民族认同感[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开放、合作、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国外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不同年龄、职业、阶层、民族的人群产生了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香港地区为例,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部分参与“黑色暴力”的中小学生明显缺乏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们涉足纵火、抢劫、围堵、打砸等违法行为,甚至对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造成伤害。这种教育的缺失乃至异化,导致部分香港学生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产生排斥,反而盲目崇拜西方殖民文化[5]。因此,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身份认同、继承传统美德、学会宽容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激发深刻的民族共鸣,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促进对立情绪的消解,并不断推动和维持日益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6]。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
2.2 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已经实施了4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普遍出现“软化”“温情化”和“过度关怀”“过度保护”的现象,家庭育儿教育环节出现问题,其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强健身心用于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明显降低,青少年开始远离大自然(阳光、风雨、严寒、酷暑)锻炼选择室内训练,规则意识、团队意识逐渐减弱[7]。这些情况将会给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造成困难。尽管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通过身体活动激发学生的思政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培养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其教育方法不能简单地从,基于思想意识结构安排评价内容,帮助学生以思想意识为导向打开问题思维是评价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评价周期需要贯穿学生教育生涯的始终[8],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程仍是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现有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对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导致思政效果不佳。
2.3 量化研究方法的应用
量化研究方法又称数量研究方法,是统计学原理及概率论的有效结合运用,以探索社会现象的数据之间关系,数据特征的因素,以及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据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客观事实、现象、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目前量化研究方法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不仅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也在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甚至历史学和文学等许多学科中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的数据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9]。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地位。量化研究的优势在于其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近年来,量化评估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许多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分析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然而,如何在体育课程中使用量化方法评估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
3 理论框架
3.1 传统文化与体育课程思政的关系
基于文化资本理论,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体育课程的载体,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同和行为规范。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强调,文化资本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体现在教育中的符号文化。这一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即通过体育课程的思政教学,学生可以获取和内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从而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
3.2 量化评估的理论基础
量化评估的理论基础源于教育测量学。信度和效度是量化研究的核心标准,信度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效度指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为了确保本研究中使用的量化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将通过问卷设计、专家评审、试点调查等方式,对量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修正。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选择某高校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育教学。研究将通过前测和后测,比较两组学生在思想政治认知、课堂参与度和体育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4.2 量化指标的确定
研究将使用以下量化指标评估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认知变化:通过“思想政治认知量表”测量,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价值观变化等。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等。体育成绩变化:通过体育成绩的变化,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将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考试成绩等方式收集。问卷数据将使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探讨传统文化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具体影响。课堂观察数据将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将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展示。预期结果包括:实验组学生在思想政治认知方面的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实验组学生的体育成绩与对照组相比,虽无显著差异,但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5.2 结果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量化数据,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活动得到了有效传递,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政治觉悟。
5.3 讨论与解释
研究发现,传统文化融入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显著效果。特别是通过身体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体质,还内化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这一结果支持了文化资本理论的观点,即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资本的传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量化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认知量表、课堂参与度和体育成绩是评估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指标。
6.2 实践建议
课程设计建议:在体育课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通过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故事的讲解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学方法改进:教师应采用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地参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觉悟。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样本规模较小,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以扩展样本范围,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体育课程的效果。此外,长期跟踪研究也将有助于揭示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2] 高晓锋. 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传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2, 45(06).
[3] 郑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22.
[4] 王雪峰, 夏毕华.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培育学生优秀文化品质——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高中英语中华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探索[J]. 中小学校长, 2021, (07): 68-70.
[5] 安珊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完善[J].中国德育, 2020, (24): 5-8.
[6] 朱冠仁, 曹文文.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 14(17): 149-152.
[7] 毛振明, 丁天翠, 温君慧. 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 困境与原因[J]. 体育学刊, 2023, 30(03): 1-8.
[8] 罗园浩, 王若光. 高校体育课程何以思政: 关于思政评价的困境与破局[J]. 体育教育学刊, 2023, 39(04): 1-6+103.
[9] 许洁, 蔡忠伟. 量化研究方法在出版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J]. 出版科学, 2021, 29(04): 14-22.